发布时间:2018-12-12 16:28 原文链接: 中国麋鹿化石研究取得新进展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不像”,是麋鹿属下的唯一现生物种。其鹿角形态特殊,角冠在角环上分叉为前后两枝,其中主枝向上直线生长,然后再分为两枝,另一枝向后生长,然后分叉一次或不分叉,通常在鹿角远端会出现瘤状突起的角饰。麋鹿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David于1865年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进行动植物考察时发现,他将这种鹿制作成了标本运回法国,被法国的动物学家Milne-Edwards命名为一个新的物种,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英、法、德等几个国家的商人从南海子购买了几十头麋鹿在欧洲进行圈养。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滥用以及战乱期间对麋鹿的过度捕杀,这个物种于19世纪末在中国大陆上灭绝。后来经WWF和中英两国政府的共同努力,22头麋鹿从英国运抵北京,才得以使这个物种又一次在中国大陆上渐渐恢复。

  最早的麋鹿化石发现于河北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地点,德日进将其命名为双叉麋鹿(Elaphurus bifurcatus),在其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麋鹿化石发现于中国的北方、东北方、东方以及台湾和日本等地。中国科学院生物演化与环境卓越创新中心、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董为课题组对产自山西天镇的鹿角标本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了麋鹿的两个种,其中一个是双叉麋鹿,另外一个由于形态的不同,建立了麋鹿种之下的一个亚种——原达氏鹿Elaphurus davidianus predavidianus,并系统讨论了所有麋鹿化石种的分类位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第四纪》(Quaternary International)上,这项工作不仅丰富了麋鹿属的物种多样性,对中国麋鹿化石材料进行了补充,同时也对研究麋鹿属在中国的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与现生的麋鹿相比较,新发现的这类麋鹿的特点是鹿角前枝比后枝更纤细短小,其前枝的分支点距离前枝与后枝的分支点较近。通过对麋鹿化石种分类的讨论,将麋鹿属分为4个种和8个亚种:

  Species 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66.

  Subspecies Elaphurus davidianus predavidianus subsp. nov.

  Subspecies Elaphurus davidianus tamaensis Otsuka and Hasegawa,1976.

  Subspecies Elaphurus davidianus menziesianus Sowerby, 1933

  Subspecies Elaphurus davidian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 1866.

  Species Elaphurus bifurcatus Teilhard de Chardin et Piveteau, 1930.

  Subspecies Elaphurus bifurcatus bifurcatus Teilhard de Chardin etPiveteau, 1930.

  Subspecies Elaphurus bifurcatus shikamai Otsuka, 1968.

  Species Elaphurus eleonorae Vislobokova, 1988.

  Species Elaphurus chinnaniensis Chia et Wang, 1978.

  Subspecies Elaphurus chinnaniensis chinnaniensis Chia et Wang,1978.

  Subspecies Elaphurus chinnaniensis lantianensis Chi, 1975.

  该研究获得国际合作局对外合作重点项目(No.132311KYSB20160008)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No. 41372027)的支持。

相关文章

400多枚!我国发现1.2亿年前恐龙足迹化石群

近日,研究人员在云南省禄丰市恐龙山镇梨园村发现数量众多的白垩纪早期恐龙足迹化石。现场测定地层年龄显示,恐龙足迹所在岩石层距今虽然已经超过1.2亿年,但现场很多足迹保存却依然十分清晰。这些恐龙足迹化石最......

中外科研人员破解诺氏驼基因之谜

中新网武汉5月16日电(王俊芳)中外科研人员通过对已灭绝诺氏驼的化石材料开展古基因组研究,破解了诺氏驼基因之谜,并发现欧亚大陆双峰骆驼不同物种在地质历史时期存在广泛的基因流动,其演化历史比学界已有认知......

撞脸巧克力脆筒3.1亿年前鳞木类化石长这样

近日,在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城区水泉沟村及郊区荫营镇一带的3.1亿年前木化石群发掘现场,科考人员发现大量鳞木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经过观察、分析和研究,确定这是目前我国古生物化石发......

距今3.3万至2.3万年!新研究为柳江人定年

柳江人是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58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市通天岩洞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但关于其生存年代,却一直模糊不清——6.7万年前?13.9万至11.1万年前?或更久远的15万年前?由我国科学家领......

新发现!山东莱阳发现恐龙蛋新蛋种,命名“变形蛋”

近日,一项恐龙蛋研究最新成果被刊发。通过对山东莱阳出土恐龙蛋化石的深入研究,古生物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蛋种,并将其命名为“变形蛋”。研究人员从“变形蛋”的径切面观察,发现其内部发育大量的锥形蛋壳单元组......

我国科学家揭示生命与地球环境演变新线索

细菌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细菌遗体或其活动留下的痕迹。4月12日,记者从西北大学早期生命与环境研究团队获悉,该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等单位科学家合作,在5.18亿年前的寒武......

3块化石引发牙齿和耳朵的“认亲”研究

2017年,一块来自内蒙古的化石被送到毛方园手里,请她做进一步研究鉴定。受限于当初的CT扫描技术,这块化石很快就“无功而返”。4年后,毛方园又重新接触到这块标本和另一块属于同一类的标本,这次她有了意外......

燕山地区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

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茂炎带领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团队,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上,报道了在华北燕山地区16.3亿年前地层发现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化......

泡了8年化石,发现迄今最早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她泡了8年的化石,做了无数次实验,也曾想过要放弃,但她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于是有了今天的成果——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员朱茂炎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

准确识别笔石化石!人工智能技术又一成就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古生物大数据中心研究员徐洪河,联合天津大学副教授牛志彬等,基于笔石化石多模态数据集以及深度学习残差网络算法,在笔石化石智能识别领域取得系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