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9 13:15 原文链接: 中科院回应《穹顶之下》是否造假

  以下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主编的权威杂志《大气科学进展》对柴静是否造假的回应。原帖可见其新浪官方微博@大气科学进展

  近日,有不少对《穹顶之下》的质疑。

  鉴于雾霾问题的复杂性,从片后的致谢里可以看到有非常多的专家都为片子提供了数据、建议和咨询。很多科研人员不但作科研,也一直努力在作科普,但他们也会感叹做了几年的工作确实不如柴静这个片子的影响力大。下面的这位科研人员对质疑的解答有科学家踏实、求实的态度,知道的就尽力解释,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并指出应该请教的专家。秉承“鸡蛋好吃,不一定要认识那只母鸡”的钱钟书先生的态度,当然也请大家理解小编不希望科研人员被攻击太过以致以后不敢再自由表达观点的心情,小编还是先不说这位科研人员的名字了。总之,小编希望大家都能一样心平气和地进行探讨,真理越辩越明,但肯定不是越吵越明哦。

  以下是《大气科学进展》的小编征得本人同意转帖:

  这个质疑者能从数据上看问题是挺好的,不过可能隔行如隔山,质疑的10条论据,基本都不成立,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条:无论雾霾,灰霾,smog,就是大气污染,现在大气污染在京津冀首要污染物全年90%以上是PM2.5超标,而当大气污染发生时,无论气象部门报的雾霾,还是环保部门报的空气质量状况AQI,都是以PM2.5为主要依据,所以雾霾和PM2.5超标在当前几乎是等同的。

  第二条:采样仪具体型号和配置性能可能要北大的提供一下,但即便如质疑者武断的认为是采样8小时。。。那8小时都这么黑,就别说24小时了。

  第三条:感觉她/他没完整看完视频,里边已经说了膜本来的样子和黑炭的危害,而提供膜的研究者看上去因为要分析的是多环芳烃类的有机物,自然应该用的无机膜,这个不是携带采样仪的志愿者需要考虑的。主动式采样装置在污染天气膜片变得如此黑是很正常的,以前已经有很多类似的图发布。

  第四条:采样的标准化操作都有相应规范,这个实验为人体曝露试验,携带气溶胶采样仪就是完全模拟正常行为模式,QA/QC和最后数据都是北大负责,想要实验中其他相关流量,孔径,以及一系列分析测试条件参数以及算法应该联系北大相关实验室。

  第五条:柴放的首先是全球分布的动画,也是官方网站提供的,只是后来推进到东亚区域,质疑者可能因为网络不好没有完整看视频。。。?

  第六条:数据,图形,公式柴注明了,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提供的,质疑者看不懂,说真的我也看不懂,但貌似应该该所研究人员发表在某sci期刊上的论文中的部分,我找了下,在这里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2231013006924,图形6,柴的解说词是这个复杂的图形说的是当PM2.5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上升的,这个结论也是很多科研机构都说过的,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吴兑研究员,钟南山院士都说过类似的结论,柴就算引用的数据有问题,那也是大气所得问题,不能说她造假。

  第七条:图形是北京市环保局发布的源解析数据,该质疑者引用的是之前张仁健老师的文章,其中说机动车的一次排放为4%,说的是一次排放,不包括二次生成,目前关于PM2.5源解析中机动车的贡献争论也挺多,我没记错的话还有北大胡敏老师和美国德州农工张人一教授发的pans文章中提到北京机动车贡献占约70%,但大多数意见还是认可北京市环保局的源解析结果(虽然我觉得尚有瑕疵)。

  第八条:图应该是NO2的反演图,不是质疑者说的CO2图,不管哪种图,在官网上都有当日分布,月均分布,年均分布,无论哪种分布,总的来说肯定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高的,不多说了,干这个的都知道。

  第九条:柴也注明了,数据来自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质疑者看不懂的话可以找提供数据的人给解释确认下。

  第十条:图是1970年开始的机动车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折线图,质疑者却说成是PM2.5是从99年才有从而质疑数据造假,这。。。只能说隔行如隔山。

  《知乎》数据造假原文本来一开始像是认真在讨论一个科学问题,本页是值得肯定,但最后的结论却是往政治、意识引导,可见其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了。

  另外,之前对于柴静的抹黑说其实资深烟民、开4.0排量的车等,均是无稽之谈,见《财经看见》官方回应:

  柴静不抽烟,要不就是戒烟三十多年了

  请看视频41分19秒起,她说“我们家有辆车,除了老人孩子,机场医院,基本不开,先生上班骑自行车还经常被占”。

相关文章

421ppm!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5月攀新高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科学家近日宣布,NOAA莫纳罗亚大气基线观测站今年5月测得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达到421ppm(ppm为百万分之一)的历史峰值,比工......

日本科研滑坡引重视,政府计划投入23亿美元

东京科技大学在2014年日本机器人周上展示的一款新型护理机器人。图片来源:EUGENEHOSHIKO/AP由于对大学地位的不断下降感到震惊,日本正计划每年向几所学校投入23亿美元,以提升其知名度。该计......

勇闯柔科研“无人区”,实现柔性直流输电新突破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

生态环境部等14家单位印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

近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生态环境部联合最高法、最高检和科技部、公安部等11个相关部门共14家单位印发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海洋大气响应机制与正、负IOD关系获揭示

海洋罗斯贝波引起的两种海洋-大气反馈及正、负IOD事件的示意图。(a)正IOD事件当年春末夏初,即4-6月(AMJ),(b)秋季,9-11月(SON)正IOD,(c)负IOD事件当年春季,即3-5月(......

科学家Science发文:后悔为科研牺牲健康

编译|孟凌霄科研(Study)、社交(Social)、睡眠(Sleep),三者不可得兼?来自贝尔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郑明徳(音),在Science发文回忆了学生阶段,自己为科研牺牲健康,最后因肠胃病到急......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数据

中新网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科院空天院)4月21日晚发布消息说,该院所属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当天成功接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数据,均处理正常。中科院空天院介绍说,北京......

我国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成功发射上面搭载哪些科学仪器

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星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对提高卫星资源综合应用效能、促进环境保护事业意义重......

我国学者在大气有机物排放清单和来源解析取得新进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625701、92044302、22188102)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和赵斌助理教授团队在大气有机物排放清单和来源解析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全挥......

我国学者与国外合作者发现大气OH自由基生成新机制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21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贺泓院士团队与宾夕法尼亚大学JosephS.Francisco教授、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曾晓成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