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15 10:09 原文链接: 中科院张江永研究员PNAS发表新研究成果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白垩纪早期的七鳃鳗(lamprey)幼虫化石,由此揭示了它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研究结果发布在10月13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张江永(Jiangyong Zhang)研究员是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七鳃鳗是两种幸存的无颚脊椎动物之一。被发现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恐龙出现之前。因此七鳃鳗被称为“活化石”,是我们了解早期脊椎动物进化的关键。此外,七鳃鳗也是少数经变态成为成体的脊椎动物之一。

  它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长时间的幼虫期、独特的变态期、以及具有显著不同解剖学特征、相对较短的成体期。尽管化石记录证实,现存七鳃鳗的许多特征最早于晚泥盆世(Late Devonian)出现,由于缺乏七鳃鳗幼虫或变形七鳃鳗的化石,对于七鳃鳗的生命周期缺乏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报道首次发现了来自中国内蒙古白垩纪早期、预变态和变态中的“孟氏中生鳗”(Mesomyzon mengae)幼虫化石。这些七鳃鳗幼虫化石看起来与现代的七鳃鳗惊人相似,具有鳗鱼样的身体、很小的眼睛、口笠(oral hood)和下唇、前定位的鳃区,沿背侧连续的鳍褶,从肠中留下的碎屑判断其具有相似的摄食习惯。

  相比之下,更大的变形中的个体有着相对比大耳囊略大的眼睛,厚口笠或尖尖的吻部,可以辨别呈放射状、但仍然在前部扩展的鳃区,但缺乏口盘,这些是现存七鳃鳗变态早期的特征。

  新研究不仅记录了七鳃鳗的幼虫状况,还表明了七鳃鳗三个阶段的生命周期出现在现有模式中实际上不会晚于白垩世早期。

相关文章

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超过50%

据首届电力行业科技创新大会27日消息,至一季度末,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首次超过50%,达到50.5%,标志着电力行业“双碳”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截至3月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26.2亿千瓦,位......

最新发现!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淡水节肢动物

动物登陆是生命演化过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节肢动物作为后生动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纪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环境或海陆过渡相的环境。分子生物钟证据显示,在寒武纪-奥陶纪时期节肢动物可能已脱离海洋登上陆地,甚......

超新星也可能影响地球上的生命多样性

化石记录已被广泛研究,揭示了整个地质历史中生命形式多样性的重大变化。进化生物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确定导致这些波动的过程。新的研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附近超新星数量的波动与过去5亿年来海洋物种的生物......

我国西北地区发现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

作为当前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备受植物学家关注。上百年来,植物学家们对被子植物的研究从未停止,但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历史仍是植物学家面临的难解之题。众多古植物学家一直在寻找最早的......

国外发现新的早白垩纪被子植物化石

由葡萄牙、丹麦、美国等国家科研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近日在葡萄牙托雷斯韦德拉什地区发现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群。被子植物是当今世界植物界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类群。全世界已知被子植物共约有3......

寒武纪“动物”化石原来是海藻

5亿年前的磷酸盐微化石究竟是动物还是植物?3月9日,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教授张喜光、副研究员杨杰与中外科学家合作发现,此前认为的5亿年前寒武纪时期的“苔藓虫”化石实际上是藻类,并认定其为早期绿藻。相关......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何以实证人类演化史?

位于湖北十堰郧阳学堂梁子遗址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于2022年12月提取出土,这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该发现是2022年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之一,入选中......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

3.19亿年化石保存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

近日,科学家通过扫描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发现了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完整大脑。该大脑及其脑神经约1英寸长,属于一种已经灭绝的蓝鳃鱼。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项最新发现,为摸清当今主要鱼类“鳍鱼”的神经解剖和早......

3亿年前鱼化石中发现最早脊椎动物大脑

一个多世纪前,一块3.19亿年前的鱼化石在英国一煤矿中被发现。它的头骨显微CT扫描图表明,这是迄今保存完好的世界上最古老脊椎动物大脑。据扫描,该大脑及其脑神经大约有2.5厘米长,属于已经灭绝的早期辐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