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1-16 09:49 原文链接: 人菌错配增加胃癌风险

  

艺术家笔下的幽门螺旋杆菌。图片来源:Sciepro/Corbis

  哥伦比亚小镇Tuquerres坐落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这里拥有全世界最高的胃癌发病率:每10万人中有150名胃癌患者。与此同时,就在200公里之外的沿海城镇Tumaco,这一比例仅为约6∶100000。

  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这一高达25倍的差异部分缘于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一种进化不匹配。

  导致胃癌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旋杆菌,这是一种感染了全世界一半人口的细菌。这种细菌通常是无害的,但偶尔也会导致肿瘤。幽门螺旋杆菌在人类从非洲起源时便已感染了后者,并随着人类向全世界迁徙而变得多样化。但是在某些地方,例如南美洲,欧洲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协同进化的悠久历史,造成了一些人无法共享祖先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如今,由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Pelayo Correa和Scott Williams率领的研究小组发现,这种错配能够将通常良性的感染转变为可能致癌的感染。研究人员指出,当一起进行分析时,宿主与微生物的基因组比单独分析能够更好地预测患病的风险性。

  研究人员将这一发现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很多人都携带了幽门螺旋杆菌,但只有很少的人会有坏的结果。这是缘于微生物或宿主吗?”纽约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Martin Blaser指出,“这篇论文提供的证据表明,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个很不错的进步。”

  研究人员首次发现,沿海城镇Tumaco的居民大多数(58%)拥有祖先的血统,并且大部分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源自于非洲,这主要缘于其中大多数人都是释放或逃脱的奴隶的后代。因此形成对照的是,Tuquerres的山地居民67%为美洲印第安人,31%为欧洲人。他们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大部分为欧洲人一脉,这是由征服者输入的,并以某种方式取代了本地的美洲印第安人菌株。

  研究人员还发现,如果幽门螺旋杆菌菌株对于其宿主而言有不同的起源,它们似乎更容易导致癌性胃病变。例如,源自于非洲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看起来在非洲人的后裔中大部分是良性的,但在主要为美洲印第安人背景的人群中则很容易导致致癌病变。

  这项研究的合著者、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Barbara Schneider表示:“宿主和菌株并没有彼此和解的机会。”

  更让研究人员感到惊奇的是,他们发现宿主与微生物的不相容性比一种名为cagA的经过充分研究的基因,对于癌性胃病变的风险具有更大作用。人们已经知道,cagA能够强烈影响幽门螺旋杆菌的毒性。事实上,宿主与微生物之间的祖先差异几乎能够完全解释Tumaco和Tuquerres居民之间的胃癌风险差异。

  英国考文垂市华威大学的微生物学家Mark Achtman认为,这篇论文所涉及的关联是明确而新颖的,但他同时强调:“我也想看到在南美洲的其他地区是否也能复制这一发现,从而确保这并不代表饮食、海拔或其他一些因素造成的结果。”

  研究人员同时还想了解相同的趋势是否也适用于东亚地区——胃癌在这里非常普遍(男性患病比例为42∶100000,女性为18∶100000),以及非洲——尽管存在高水平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但这里的胃癌发病率却不高。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旋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相关文章

开发出非标记液滴单细胞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技术

微生物生长表型筛选是工业育种、酶定向进化和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面临的限速步骤。精准的单细胞精度生长表型测量是突破上述瓶颈的关键。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单细胞中心开发了低成本、非标记的微型......

科学家揭示奶牛瘤胃微生物降解柑橘提取物规律

北京农学院动物营养与畜产品开发创新团队揭示了奶牛瘤胃微生物对柑橘提取物的短期定植规律,探索了柑橘提取物在瘤胃内的降解机制。近日,相关研究以《柑橘皮在瘤胃发酵过程中定植菌群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题,发表在微......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微生物代谢的原位拉曼可视化定量分析成功实现

记者21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张鑫课题组和孙超岷课题组共同合作,基于共聚焦显微拉曼技术,通过三维定量成像实现了长期、近实时、非破坏性的微生物监测,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情况进行可视化及定量分......

揭示糖浆在微生物修复Cr(VI)污染地下水中的电子传递机制

地下水中的铬(Cr(VI))污染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巨大危害。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Cr(VI)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糖浆作为制糖业的副产品,因其成本低和生效快,目前成为了主流生物修复碳源之一。但糖浆成分......

剖腹产不会让婴儿错过来自母亲的必要微生物

英国和荷兰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即便是剖腹产婴儿也不会错过必要的微生物,虽然剖腹产婴儿在出生时吸收的母亲肠道微生物确实较少,但母亲能够通过母乳喂养等补偿途径将微生物转移给婴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细胞宿主......

长期施肥驱动黑土微生物介导土壤磷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在集约化耕作的农田生态系统中,施肥是快速补充土壤养分的重要途径。不同培肥管理形成各自土壤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种群。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继续推进化肥减量化、化肥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构建......

新技术让微生物与化肥不再“水火不容”

化肥盐度指数高,对农作物有益的微生物难以在高盐环境中生存,这是常识。如今,一种新技术正破解“化肥与微生物难以兼容”这一难题。2月11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卫为组长,由山西农业大学校长张强研究员、北京农......

未来我们吃的“肉”可能是微生物造的

发酵蛋白中的蛋白含量高达40%—80%,含有多种维生素、纤维素、碳水化合物、脂类、矿物质,以及丰富的酶类和生物活性物质等,且不含胆固醇,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加友好。李德茂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

植物微生物互作对森林磷限制的缓解机制揭晓

近日,《新植物学家》发表了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刘玲莉团队的最新研究,他们发现热带森林中植物受到的磷限制通常高于温带森林,但物种之间和站点内差异很大。分布于不同纬度的森林生态系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