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02 10:33 原文链接: 什么成果,竟让《自然》杂志评审人这么不淡定?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实验实现了一种全新方法,为研究物质和反物质之间的差异提供了极其灵敏的探针。6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刊发于《自然》杂志。

  论文的所有匿名评审都对这一成果大加赞赏:“创新的测量方法”“很重要”“很新颖”“吸引人”“非常有前景”……

  这到底是个什么成果,竟让匿名评审们如此兴奋?

  不好好“组CP”的反物质

  “正反物质不对称性”困扰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的问题,也是粒子物理学家一直在寻找的现象。他们常会提到一个词——“CP破坏”。

  “CP破坏”里的“CP”,和我们平时常说的“组CP”里的“CP”(情侣档)并不是一码事。

  130亿年前,宇宙在发生大爆炸之后,迅速膨胀、冷却,大量正反粒子彼此结合、湮没。然而,就像闹了别扭的情侣一样,正反粒子在结合湮没的过程中,双方行为出现了一些不同,每十亿个正反粒子湮没的过程中,就有一个正物质粒子被留了下来,并最终组成了当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

  科学家们将正粒子和反粒子衰变过程不一样的现象,称为“CP破坏”。

  “CP破坏”的名字,与李政道、杨振宁密切相关。他们提出并获得诺奖的“宇称不守恒定律”认为,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存在“镜像”空间反射不对称性。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们总结出了“CP破坏”。“CP破坏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的世界中只有正物质,没有反物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告诉《中国科学报》。

  宇宙原初反物质为何消失?超子CP破坏有望解谜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家已经相继在介子系统中发现了CP破坏。可是,正反物质的不对称性并没有因此得到完美解释。

  “在构成世界的主要粒子中,介子数量很少,介子衰变时多出来的正物质并不足以形成现在的世界。”王贻芳说。

  与数量稀少的介子不同,重子是构成世界的主要粒子。

  “如果能在重子中找到CP破坏,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原初反物质消失之谜。”王贻芳说。

  遗憾的是,科学家还从未在重子衰变中发现过CP破坏。原因在于“弱衰变信号有时会被强相互作用掩盖”,“所以要想看到重子的CP破坏,就需要有足够高的灵敏度和创新性的实验方法,把弱相互作用与强相互作用的信号区分开来。”王贻芳说。

  超子是重子中的一种,类似于质子,但寿命很短,因此不像质子那样可以存在于我们身边。

  在超子中,有一个名叫“科西超子”的成员,它由两个奇异夸克和一个轻夸克组成,当奇异夸克发生弱衰变时,它便消失了。

  超子衰变被科学家视为“寻找CP破坏的一个很有希望的狩猎场”,因为测量CP破坏时需要的一些信息,可以通过超子的衰变直接测量。

  发现了高精度测量方法

  从2009年起,BESIII实验从正负电子对撞出的“碎片”中,收集到了约100亿J/psi粒子。

  这种名叫“J/psi”的粒子,会衰变产生正-反科西超子,之后,正-反科西超子还会继续衰变、消失。

  BESIII实验组的科研人员用了100亿粒子事例中的13亿,分析出了正-反科西超子的诞生过程,重建出约7万多个正-反科西超子对。

  如此一来,BESIII就成了一个干净、小巧的科西超子“工厂”。

  “干净”是因为本底污染率小于千分之一水平。“小”是因为BESIII实验中,超子产额并不算多。“巧”是因为BESIII实验的敏感度足够高。

  “我们的超子产额只有美国费米实验室一个叫HyperCP实验产额的千分之一,但单事例的敏感度是HyperCP单事例的一千倍。”BES III实验发言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海波说。

  在分析数据时,BESIII实验组的科研人员发现了一种高精度测量超子CP破坏的方法。

  早先,他们发现,刚衰变出来的正科西超子和反科西超子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现象——“量子纠缠”。

  于是,利用这种独特的量子纠缠效应,再结合科西超子的其他数据信息,实验人员不仅从海量数据中同时找出了正科西超子、反科西超子的衰变信号,还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测量出正-反科西超子的不对称参数。

  “新的方法解决了30年来不能同时高效率地对超子和其反粒子测量的困境,也给出了更丰富的CP破坏测量结果。”李海波说。

  “这一成果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关注,被2021年国际轻子光子大会邀请为大会专题报告,成为这一领域的新星。”王贻芳说。

  暂未发现新物理现象,将分析更多数据

  遗憾的是,BESIII实验组此次的测量结果,并没有显示出超子的CP破坏迹象。

  即便如此,新方法的发现依然得到了国际匿名评审的认可。

  一位匿名评审点评:“即使尚未发现CP破坏的新迹象,但方法上的结果仍然很有趣。”另一位匿名评审认为:“新方法为将来的实验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这一创新方法为我们未来确认或排除超出标准模型的CP破坏来源带来了希望。”王贻芳说。

  抱着这样的希望,实验组正在向更高的测量精度发起挑战。

  “我们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够用这种测量方法发现超子CP破坏的实验证据。”王贻芳表示,BESIII合作组正在分析100亿粒子衰变数据,测量精度有望再提高三倍左右。

  目前,这支由我国主要开展研究的实验团队也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底夸克探测器(LHC-b)也正在大量制造超子。不过,他们的本底污染率比我们高。”李海波告诉《中国科学报》,BESIII实验组在测量上的优势,得益于BESIII实验“完美的探测器设计”。

  BESIII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探测器。它关注两个科学问题:“夸克如何组成物质粒子”和“宇宙物质-反物质不对称的起源”。

  王贻芳介绍,从2009年开始至今,BESIII实验已经发表了400余篇研究成果。该探测器计划运行到2030年。

  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高能实验装置,BESIII实验吸引了来自17个国家的80家科研机构约500个科研人员,是目前国内正在运行的最大国际合作组。此次发表的新成果由中国科学家和国外合作者共同完成。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2-04624-1

相关文章

《自然》发表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26家单位联合研究

近日,复旦大学、西安交大、中国医学科学院等26家单位联合发布了中国人群泛基因组联盟(CPC)一期研究进展。6月14日,相关成果以《基于36个族群的中国人泛基因组参考图谱》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

历时9年!我国发掘谷子籽粒产量重要基因

5月31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刁现民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论文遴选为植物科学领域的近期标志性论文,该研究发掘了谷子籽粒产量重要基因SGD1,并揭示了其调控禾本科作......

“数字桥梁”助瘫痪者自然站立行走

《自然》杂志24日发表的一项神经科学研究指出,一种能恢复大脑和脊髓间通信的植入装置,被证明能帮助手臂和腿部瘫痪患者自然站立和行走。该装置还被发现能促进神经恢复,患者在植入装置关闭后仍能使用拐杖行走。研......

新皮肤贴片变身可穿戴多合一健康监视器

据最新一期《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柔软而有弹性的皮肤贴片,可将其戴在脖子上,以连续跟踪血压和心率,同时测量佩戴者的葡萄糖、乳酸、酒精或咖啡因含量。这是第一......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显著提升

据英国《自然·能源》杂志近日发表的最新研究,一组国际联合团队报告成功制造了钙钛矿/硅双层单片电池。在室外条件下,双面串联太阳能电池实现超出任何商用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也是首次通过实验清晰证明了双面......

物理学家有史以来第一次对量子悖论进行测量

量子粒子如何交换信息?关于量子信息的一个耐人寻味的假说最近通过维也纳大学的实验验证得到了验证。如果你从人群中随机挑选一个人,他的身高明显高于平均水平,那么这个人很可能也会超过平均体重。这是因为,从统计......

刚刚!2023最新自然指数排名公布!

关注“高绩”,第一时间掌握高校发展资讯!刚刚,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2.1.1-2022.12.31)。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一,中国科学院大学......

《自然》发文!中国高校师生刷新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据南京大学官微,5月11日,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闻海虎教授团队领衔在全球顶级科研期刊《自然》上发表了题为“Absenceofnear-ambientsuperconductivityinLuH2±xNy(......

2024年度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启动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2024年度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通知各有关单位: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

可穿戴超声贴片监测深层组织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一个工程师团队开发了一种可拉伸的超声波阵列,能以0.5毫米的空间分辨率对人体皮肤表面以下4厘米深的组织进行连续、非侵入性的三维成像。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