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4 11:36 原文链接: 关于花斑效应的扩散性介绍

  如果被转移的常染色质区段所包含的基因不止一个,而是两个以上,那么这几个基因同样可以由于位置变换而表现花斑现象。这种由于倒位或易位而使一系列基因同时失活的现象称为扩散性位置效应。例如果蝇的 X染色体的常染色质区有五个依次排列着的基因座位:粗糙眼(rough,rst)、小糙眼(facet,fa)、小体(diminutive,dm)、海胆眼(echinus,ec)和二裂翅 (bifid,bi)。如果由于染色体倒位而使这些座位的野生型基因顺序颠倒并且被连接到接近着丝粒的异染色质区,那么位置效应可自rst座位一直延伸到bi座位,各个基因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野生型性状和突变型性状相嵌合的花斑现象。在果蝇的唾腺染色体上,这种扩散性位置效应有时可延伸到50个横纹(相当于大约六个图距单位)。小鼠常染色体的一些基因如果被易位到X染色体上,那么由于相邻的异染色质的作用,也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花斑现象。扩散性位置效应所表现的强弱与各个基因距离异染色质的远近有关,一般愈接近异染色质区的基因的位置效应愈强,愈远则位置效应愈微弱。

  花斑位置效应比较普遍,但是它所表现的花斑现象经常容易与另一些类似现象相混淆,例如由于体细胞交换而出现的花斑(见连锁和交换)等。验证花斑位置效应的方法是通过染色体交换或诱发染色体畸变而使染色体排列恢复原来状态,然后观察表型是否同样恢复正常,如果表型不再呈现花斑状,那就说明这是一种花斑位置效应。有关果蝇的多毛基因(hairy,h)、白眼基因(w)、小鼠的棕色毛基因 (brown,b)等都曾通过这些方法证明花斑的出现来自位置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