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6 14:03 原文链接: 分类细了“帽子”少了评估严了

  科研人才“帽子叠加”、评价标准“一刀切”、科研机构职能定位不清、缺乏法人自主权……这些近年来在科技界饱受诟病的问题有望很快得到解决。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深化科技评价制度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司长贺德方说:“本次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是我国迄今为止发布规格最高、内容最全面、工作部署最系统的一次科研评价改革文件,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从科技计划层面推进到科研项目层面,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给出科研分类评价可操作细化规范

  科研评价被科研人员视为科技活动的指挥棒,然而,长期以来由于评价体系单一,形成了盲目追求发表SCI论文等不良倾向。因此,科研分类评价成为科技界人士的共同呼声,改革也势在必行。

  贺德方介绍,多年来,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已确立了分类评价的原则要求,相关科技评价政策也作出了规定,但作为部门层面的制度文件,在层次、力度上存在不足,规定也不够细化,正确的评价导向尚未完全树立,对科研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次发布的《意见》明确要求,针对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军事科学等不同学科门类特点,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前沿研究以同行评议为主;社会公益性研究以行业用户和社会评价为主;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以用户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市场绩效为主。

  在职称评审上,《意见》要求分类完善职称评价标准,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在项目评审上,《意见》同样明确指出,不同类别国家科技计划应在项目申报和评审中,综合考虑负责人和团队实际能力以及项目要求,不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荣誉性头衔、承担项目、获奖等情况作为限制性条件。探索建立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等的非常规评审机制。这些都将成为接下来科研单位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的政策依据。

  “我们力求这些分类评价的具体细则拿来就能用,注重给科研单位评价改革带来实效。”贺德方说。

  为破除人才“帽子”“永久牌”做出制度安排

  近年来,各类人才“学者”“计划”项目层出不穷,形形色色的人才“帽子”与资源、待遇、职称、评奖密切挂钩,科研单位间针对人才“帽子”“挖人”成风。人才称号过多过滥,甚至形成了“永久牌”现象,这与人才计划的初衷背道而驰,亟须统筹治理。

  《意见》针对这一科技界痛点,给出多个解决实招:建立人才项目申报查重及处理机制,防止人才申报违规行为,避免多个类似人才项目同时支持同一人才;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避免与物质利益简单、直接挂钩;中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欠发达地区的科研人员因政策倾斜因素获得的国家级人才称号、人才项目等支持,在支持周期内原则上不得跟随人员向东部、发达地区流转;科研单位不能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贺德方表示,这些政策明确回应了科技人员反映强烈的问题,目的就是要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安心、专心、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集中清理现有科技评价制度中的简单化、数量化问题,将有助于扭转目前少数科研人员作风浮躁的问题。“对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改革,我们未来还将进一步做出政策部署。”

  首次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作出系统部署

  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各类中央级科研院所发展迅速,然而科研机构职能定位不清、缺乏法人自主权、机构性绩效目标考核缺失、微观事务受行政干预多等问题凸显,这也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为此,《意见》创新性地提出,在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章程管理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绩效评估制度,并对完善科技创新基地评价考核体系一并作出制度安排。在具体评估方式上,建立综合评价与年度抽查评价相结合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长效机制。以5年为评价周期,对科研事业单位开展综合评价,涵盖职责定位、科技产出、创新效益等方面。5年期间,每年按一定比例,聚焦年度绩效完成情况等重点方面,开展年度抽查评价。

  “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的评估对我们来说还是新事物。但这是国际上通行做法,比如日本、韩国等。《意见》通过强化绩效评价的导向性,一可以优化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的管理,激发它们的创新潜能;二可以通过评估来建立目标导向,不断聚焦这些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方向;三可以通过评估引导科研单位更好地面向国家目标提供服务。”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张旭说。

  张旭透露,在机构评估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过去已经有一些试点探索。在2018年和2019年主要进行评估试点工作,鼓励试点地方和单位大胆探索实践,发挥示范突破和带动作用。

  贺德方表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在整个科技体制改革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我们相信,通过对人才科研评价制度的改革,将能引导社会科研大环境的改善,最终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生态环境。”


相关文章

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10年成效显著

  农业育种,20万元的经费支持能发挥什么作用?“用处可大了!”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告诉记者,“20万元的项目经费虽然不算多,但是使用灵活,经费使用实行......

句句扎心!非升即走体制下“青椒”的年终总结

工作稳定,时间自由,薪水体面,还有寒暑假,大学教师可以说是绝大多数人心中最“完美”的工作。和大家以为的年底清闲不同,大学教师同样面临着“KPI”的绩效要求。年底,是考核的季节,充斥着表格发票、课题申请......

进口生物试剂垄断中国成常态,国产替代有望扭转市场!

中国科学院面向市场创建的第三方科研服务平台喀斯玛(CASMART)最新统计显示,中国部分科研机构的中高端生物试剂严重依赖进口,其进口品牌交易额累计占比达79%。生物试剂是科研的关键性基础材料,中国加强......

科研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科学发展条件下,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和科研活动的组织形式都发生着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都以合作的方式去攻克研究中的难题.群体合作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手段,对现代科学的向前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

博士、青椒退出科研,评职称的科研,和你想象完全不同

考研、读博、进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来博取科研的入场券,却在扣响科研的大门后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来越多的“学术临时工”出现,令人扼腕。2017年康奈尔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读博时有80%的......

为什么读完博士反而逃离科研?

为什么年轻人不选择科研,为什么年轻人觉得科研很累,很烦。社会的因素,历史的因素,似乎都可以解释一些,仍然不能真正解释为何曾经让人很羡慕的科研职业变得如此没有吸引力。我认为,我们过去十多年的科研模式让我......

下轮“双一流”如何评?相关专家透露了这些重要信息

2020年将尽,首轮“双一流”建设周期进入尾声。近期,针对首轮“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成效评价方法,国家“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史静寰在接受媒体采访......

9个较差!科技部公布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结果!

据科技部官网消息,按照《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以下简称《意见》)和中央改革办督察组的要求,2020年6月至9月,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和方案: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图片来源:网络,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特别是有关教师评价的相关改革,这在社会和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之所以会......

科技部公布2016年重点研发计划绩效评价结论:1项不通过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试点专项到期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结论公示根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综合绩效评价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的相关要求,经过课题绩效评价和项目综合绩效评价等程序,国家重点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