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2-13 15:17 原文链接: 华东理工大学等振动诱导发光研究获进展

  华东理工大学田禾院士团队与台湾大学教授周必泰课题组合作,在振动诱导发光(VIE)研究中获新进展。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振动诱导发光(VIE)是一种有机共轭分子发光新机制,它由田禾团队在研究二氢二苯并吩嗪类分子独特的发光现象时提出。该团队与周必泰合作,通过极性、黏度及温度相关的稳态和超快分辨光谱以及飞秒超快光谱研究,结合反应势能面计算模拟,验证了VIE理论;成功利用VIE理论设计并合成了基于二氢二苯并吩嗪的汞离子比率型荧光探针;通过VIE理论,利用水溶性的二氢二苯并吩嗪分子成功实现了淀粉b纤维的检测,为老年痴呆症的检测和治疗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同时,该团队还系统地研究了二氢二苯并吩嗪的合成机理。

  田禾团队利用化学合成手段将二氢二苯并吩嗪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内环化,以此限制它们激发态的结构振动,从而实现对该类分子激发态的平面化过程的控制。通过合成8种具有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环状分子,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分子发光由蓝色调控至红色,几乎涵盖了整个可见光波段。

  研究人员通过超快光谱及理论计算,再一次证明了VIE的发光机制。据悉,研究人员还利用脂肪酶水解成功将环状物的链打开,解除了分子激发态平面化振动的阻力,使其重新发出红光,显示了该类化合物极大的应用潜力。

相关文章

中国科大实现可滑动纳米机电谐振器

一个振动物体的振动性质受到其固定方式的影响,这一规律不仅激励人们在宏观世界发明了各式各样独具特色的乐器,也指引人们在微观尺度上设计制备不同类型的力学谐振器。其中,纳米机电谐振器具有质量轻、频率高、品质......

大连光源发现水分子光解是星际振动激发态氢气

近日,大连化物所大连光源科学研究室袁开军研究员、杨学明院士团队与南京大学谢代前教授合作,首次测量了水分子光解中的氢气产物通道,发现这些氢气产物全部处于振动激发态。该光化学反应为星际空间存在的振动激发态......

利用LIGO众多反馈系统,首次实现公斤级物体量子态

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是测量精细运动的最精确仪器之一,它用来探测时空涟漪的一组4面镜子已经被冷却到几乎处于最低能量状态。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利用这些镜子标记出了迄今为止接近这种冷量子态的最......

生物正交功能化聚集诱导发光材料智能识别与杀伤致病菌

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正在以不可预测的速度快速增加,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目前临床抗菌治疗的主要障碍是无法对多重细菌交叉感染进行快速、准确地诊断,进而错过最佳的治疗阶段。当前鉴别细菌病原体的诊断方......

研究人员提出实现标定微米线振动方向的新方案

中科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薛飞研究团队提出利用微透镜光纤干涉仪探测微米线机械振子振动模式的新方案。相关成果分别以Measuringtheorientationoftheflexuralvibrationso......

洛阳师院等打造聚集诱导发光传感器

日前,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周战与合作者一起,通过调节一种新的四苯乙烯基纳米传感器的组装与解组装,用于高选择性和高灵敏性检测透明质酸酶,在透明质酸酶检测方面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传感器B》。......

唐本忠院士课题组发现聚集诱导发光特性的黄连素

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唐本忠院士团队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旗舰期刊ChemicalScience上发表前沿论文(EdgeArticle),报道了一种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的天然产物(黄连素),该分子在结......

那些年,地铁和北大的精密仪器撕逼的那些事

减振北京地铁4号线列车在13.5米深的地下呼啸而过,100米外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楼中,一台电子显微镜内“仿佛刮起了一阵飓风”。规划后的2020年北京地铁线路网用肉眼看,这台1米多高的白色金属镜......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时隔多年迎来“双响”

作为我国基础研究领域备受瞩目的国家大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继2006年之后再次迎来“双响”——在1月8日举行的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以李家洋院士为第一完成人的“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

唐本忠团队“聚集诱导发光”原创概念获自然科学一等奖

不怕摔、显示屏可随意弯曲;敏锐跟踪,让癌细胞无处遁形……“聚集诱导发光”(AIE)材料,可大大加速这些神奇功能变为现实的过程。工作中的唐本忠。17年前,中科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唐本忠团队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