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37岁的姜昱丞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论文,这也是他所在的苏州科技大学首次在Nature亮相。

这篇论文澄清了凝聚态物理领域一个20余年来的误区,并构建了全新理论模型和判定标准。“其实在地方普通高校,一样能做研究、出成果。”姜昱丞告诉《中国科学报》。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后,他放弃985高校的橄榄枝,来到姑苏古城的这所“双非”院校。时间证明,这是一个幸运的选择。

今年6月,姜昱丞刚刚升级为正教授。在他看来,无论是评教授,还是发顶刊,重要的都不是成就达成的那一刻,而是在短暂的热闹后,仍对科研保有持续的激情。

姜昱丞在实验室 受访者供图

约定俗成的方法,一定可靠吗?

这篇Nature论文最初的灵感时刻,起源于一次“郊游”路上的闲聊。

2022年的春天,姜昱丞受到好友,也是本次研究的通讯作者、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工程系院长讲席教授仇成伟的邀请,前往该校担任访问学者。

在一次驱车郊游的路上,驾驶座上的仇成伟漫不经心地问姜昱丞:“MIT那篇新论文,你觉得怎么样?”

这一问,便开启了两人接下来一年多的工作。

那时,姜昱丞对仇成伟提及的新研究印象深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物理学院Riccardo Comin团队发表在Nature的论文,其聚焦的正是姜昱丞的研究方向——二维材料的多铁效应。

在大多数情况下,材料会表现出单一的“铁性”,如铁电性或铁磁性,但这两种性质很少同时存在于同一材料中。所谓“多铁材料”,指的是既具有铁电性又具有铁磁性,且这两种铁性存在某种形式耦合的材料。

目前,科学家们在实验室合成了具有多铁特性的材料,通常仅限于相对较大的三维材料样本,二维材料中多铁特性则尚无定论,这也一直是当前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热点及难点。MIT那项研究,则被认为发现了NiI2在其二维形式中具有多铁性,首次证明了多铁有序性可存在于二维材料中,这也是构建纳米级多铁存储位的理想维度。

“初步看来,证明的过程非常完美。”姜昱丞仔细研读过那篇论文,实验采用了二次谐波产生和线性二色性方法的全光学方法,这是多年来验证材料铁电性的通用方法。但他心里隐隐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疑问:约定俗成的方法,一定可靠吗?

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姜昱丞和合作伙伴逐渐证实了这一猜测:过往所观察到的光学信号响应不一定与铁电相关,很可能是单一磁序引起的误导性现象。这意味着,单凭全光学表征不能作为铁电性存在的可靠证据。

这一发现,澄清了多铁领域20余年的验证性误区,并通过理论模型构建结合实验验证,提出了光学方法用于判定二维多铁特性的全新标准。

短短3个月,姜昱丞团队就完成了论文初稿,随后的投稿流程也“出奇地顺利”。论文被Nature接收后,MIT的团队也在Nature正式发文承认了自身研究存在潜在缺陷,并表达了对姜昱丞团队的感谢。

姜昱丞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

6位作者,打破学科内部壁垒

一个误导学界多年的问题,如何被6位作者的小团队攻克?

姜昱丞告诉《中国科学报》,这项研究成功的秘诀,就是打破了学科领域内部的壁垒。

“现在都提倡交叉、提倡跨学科的合作,但我们常常忽视的一点是,学科内部的壁垒也很严重。”姜昱丞介绍,目前物理学领域已经形成高度精细化的分工模式,“做磁学的不做光学、做光学的不做电学、做电学的不做光学”成为常态。

而这篇Nature论文的6位作者,分别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他们在光学、电磁、铁性材料领域各有所长。姜昱丞感慨,如果没有和同行的密切合作,这项研究根本无法完成。

就拿这次研究的第一作者姜昱丞、通讯作者仇成伟来说,虽然两人都属于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学者,但在几年前,两人的研究方向并没有交集,结识也实属偶然。

4年前,姜昱丞与读博时的直系师姐、上海大学副教授汪琳聚餐时,对方偶然聊起了一位同领域的“老乡”——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仇成伟教授。他的研究以多维度融合的结构表面和结构光操控而著称,是光学领域内知名的高被引学者。

师姐建议姜昱丞:“要不你俩认识一下,说不定以后有合作机会。”

姜昱丞对仇成伟的大名早有耳闻,但面对师姐的热心推荐,他心里直犯嘀咕:“我是做电学的,仇老师是做光学的,我们的研究能有啥交集?”

2019年底,姜昱丞拿着实验中遇到的几个光学问题,向仇成伟求助,两人才渐渐展开科研交流。

“其实刚开始,很难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姜昱丞坦言。由于疫情原因,两人起初的科研交流都是线上会议形式。对许多科研人来说,要把自己尚未发表的研究,和屏幕对面素不相识的同行交流,确实要考虑被抢发的风险。

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深入讨论,姜昱丞和仇成伟逐步建立起信任,并成为亦师亦友的科研伙伴。值得一提的是,直到去年姜昱丞受邀访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时,两位合作密切的“网友”才第一次线下见面。

如今发表的这篇Nature论文,已经是姜昱丞和仇成伟合作的第3项研究,而第4项研究正在路上。

新加坡访问期间,在乌敏岛游玩拍摄

3个理由,放弃985来“双非”

2016年,姜昱丞正式入职苏州科技学院,同年,该校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7年来,他被问过最多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选择这里?”

对于这个问题,姜昱丞总结了3个原因。

第一,这里能保障科研的独立性。

刚从香港大学博士毕业时,姜昱丞留校做了一年助理研究员,但依然很难找到独立PI的工作。当时,有许多知名高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但只有在苏州科技大学,姜昱丞不仅可以独立使用价值2600万的实验设备,还能自由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在他看来,科研水平更多是个人能力的体现,与学校排名无关,而在苏州科技大学这样的支持力度下,独立产出的成果并不比985差。

第二,这里没有任何考核压力。

在苏州科技大学,姜昱丞可以花5年时间做一个“天马行空”的课题,也可以每学期只开2次组会,只对组内学生一对一指导。即使是最初“低产”的几年,学校也尊重姜昱丞的节奏,为他创造足够宽松的学术氛围。

“我并不怕考核,只是不喜欢为了考核做学术的感觉。”厚积方能薄发,如今,姜昱丞已迎来科研成果的井喷期,为学校带来了首篇PNAS 、首篇Nature的历史突破。

第三个留下的原因,回归了生活本身。

博士刚毕业时,姜昱丞和妻子经历了9年的爱情长跑,正在寻找安家落户的城市。他们不仅要考察一所高校的学术氛围,还要考虑一座城市的宜居程度。

相较于高消费的北上广深,以“人间天堂”闻名的苏州更符合他们对生活品质的期待。

这篇Nature论文发表后,姜昱丞对自己的奖励是,花更多时间陪伴5岁半的女儿。闲暇时,他最享受的是为妻女下厨做“东北硬菜”,和女儿一起讨论鲨鱼有多少颗牙齿、天空为什么有云彩。

“我没有想过赚很多钱,只要衣食无忧,做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就满足了。”姜昱丞爽朗地笑道,“如果因为做科研而忽视家人,真做出来就罢了,如果做不出来,不就得不偿失了吗?”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107-3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4337-x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3-06108-2


文 | 《中国科学报》见习记者 孟凌霄

相关文章

自然科学基金委专题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

4月1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党组会议专题部署党纪学习教育工作。会议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的通知》要求,对自然科学基金委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进......

著名遗传学家《自然》最新发文:首次报道了着丝粒巨大变异背后的因素

一项对人类和一些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着丝粒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它们难以想象的多样性和进化变化的速度。虽然着丝粒通过确保细胞分裂时遗传物质的忠实传递,对细胞的正常复制至关重要,但其基因组组织的复杂性几乎不可能......

124页报告详尽披露Nature两度撤稿作者迪亚斯数据伪造、抄袭等不当行为确凿

兰加·迪亚斯,这个名字一度在物理学界引起轩然大波。他所宣称的“室温超导”发现,曾让全球科学界为之一震,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在科学界不断的质疑声中,这扇门逐渐显露出裂痕。迪亚斯所发表的室温超导......

中南大学“地球时空基准”国家基础科学中心正式启动

4月1日,“地球时空基准”国家基础科学中心启动会暨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长沙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常务副主任姚玉鹏、副主任张朝林,来自全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刘经南、周忠和、王会军、陈晓非、陈......

《自然》:自身免疫性疾病治愈曙光初现

去年底,在圣迭戈举行的美国血液学学会年会上,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的法比安·缪勒博士报告了一组最新研究数据:15名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疗法后重获新生,其中第一批接受治疗的患者已保持了......

Nature:文化并非人类独有,猩猩传承文化能力

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Human Behaviour 期刊发表了题为:Chimpanzeesusesocialinformationtoa......

数据存在虚假陈述该杰出学者NCB的文章也被撤回

2015年6月22日,St.Jude儿童研究医院DouglasR.Green团队在NatureCellBiology(IF=21)在线发表题为“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ofL......

神话破灭!轰动全球的4篇Nature、PRL等4项研究成果陆续被撤回

2022年8月11日,内华达大学AshkanSalamat及罗彻斯特大学RangaPDias等团队合作在Chemical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题为“Carboncontentdrives......

燕山大学发表2024年第2篇nature

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压科学中心田永君院士团队与国内外学者合作,采用功能基元序构的设计策略,通过调控高能亚稳态到低能亚稳态的固态相变,合成出层状基元转角序构的氮化硼陶瓷,成功实......

Nature:2024年值得关注的七项技术,它是核心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大型模型的层出不穷,AI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对这一浪潮,人们不禁好奇:未来究竟会是什么样子?为了解答这一问题,《Nature》杂志发布了未来的一年里,将密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