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装置完成超过1200小时的成功运转

  经过多年的研究,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新型催化剂及配套工艺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完成超过1200小时的中试稳定运转。本技术采用新型铜铁基催化剂,在温度200-260℃,压力4.0-6.0MPa,空速2000-4000h-1的温和反应条件下,CO转化率>80%,C2+高级醇选择性>50%,低碳混合醇时空产率>0.23Kg/Kgcat.h,各项工艺性能指标达到领先水平。

  本项目属于洁净能源领域替代贵金属催化的合成气高效转化技术,具有催化剂成本低廉、原子经济性高和操作可行性强等特点。在科技部973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及荷兰壳牌石油公司的支持下,研发团队摒弃传统高温、高压的苛刻合成反应条件和使用贵金属高成本工艺,定向开发由合成气制高附加值化工混合醇和燃料添加剂的技术路线,在较低的反应压力和温度下,可以获得较高的醇收率和C2+醇选择性,实现合成气的低碳高效转化。目前,山西煤化所已申请国家发明ZL7项。

  此次中试装置的成功运转,为合成气制低碳混合醇万吨级工业示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具有替代甲醇工艺技术的工业应用前景。在近年来原油供应日趋紧张和甲醇替代燃料市场持续低迷的背景下,本项技术可望成为一条降低石油依赖程度,规避甲醇市场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关文章

氧化物催化剂与氧化物载体间存在界面限域效应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包信和院士、研究员傅强团队在界面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开放的TiO2等氧化物载体表面能够提供限域环境,并且驱动In2O3颗粒在二氧化碳加氢反应气氛中自发......

新方法可直接测量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刘中民院士团队在催化剂颗粒温度测量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开发出单个工业分子筛催化剂颗粒内温度分布三维时空分辨测量方法,揭示了强放热的甲醇制烯烃反应过程中催化......

高达5500小时!厦大团队创制超高稳定性催化剂

厦门大学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野、傅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姜政等,创制出高达5500小时以上寿命的超高稳定性In/Rh@S-1催化剂,在近热力学平衡收率条件下,高选择性催化丙烷等低碳烷......

大连化物所等提出低浓度二氧化碳直接电解转化新策略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碳基资源电催化转化研究组研究员汪国雄和高敦峰团队,与大连工业大学教授安庆大团队合作,在二氧化碳(CO2)电解制备燃料和化学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实......

我国科研团队创新催化剂合成方法,实现高效制甲醇

记者2月24日从江南大学获悉,该校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刘小浩教授团队采用光诱导—邻近沉积方法,通过精确控制双原子位点的距离,产生优异的协同催化效应,实现二氧化碳加氢近100%选择性生成甲醇,且生成甲醇的......

哈工大科研团队提出界面电子耦合机制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王振波教授团队在双功能氧电催化剂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设计钴-氮-铬跨界面电子桥打破制约活性-稳定性转换以实现超稳定的双功能氧电催化剂》为题发表在《德国应......

新型催化剂实现高效全分解水制氢

高效全分解水制氢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供图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章福祥团队在宽光谱捕光催化剂全分解水制氢研究中取得新进展。他们发现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可显著促进Ir/BiVO4......

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张涛院士、研究员王晓东、研究员林坚团队与福州大学林森教授等合作,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化剂表现出优于单原子催化剂的......

院士领衔!研究人员开发出新型丙烷脱氢双原子催化剂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晓东、林坚团队,联合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在双原子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协同机制的研究中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开发的新型双原子催......

消除抗生素污染新方法,速率更高、产物更安全!

抗生素在环境中残留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而在许多抗生素中,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氨苄等在内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量占比约为70%。围绕水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降解难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