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9 10:28 原文链接: 吉大化学学院教授徐如人:探寻分子筛研究突破口

人物名片

徐如人:1932年生,浙江上虞人,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奠基者。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他以分子筛合成化学为突破口,提出无机合成化学的科学体系,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分子筛的定向设计合成。曾4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2017年获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

书房不算大,左右两边书架的高度几乎顶到天花板,从门口一直延伸到窗户,上面满是化学书籍。书桌前,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伏案工作。“现在,他每天基本都要工作七八个小时。”照顾徐如人的阿姨告诉记者。

今年90岁的徐如人思维清晰,谈科研、打比方、讲故事……给记者科普起化学知识一丝不苟,采访中,为了翻找一份材料,老人拄着拐杖楼上楼下走了两趟。

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分子筛领域的知名学者,已辛勤耕耘70年。如今,他依旧关注着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发展。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平原,逐渐找准科研方向

“尝尝我家乡的杨梅,特别甜。”徐如人在客厅接受采访,茶几上,摆着一盘深红、饱满的杨梅……

生长于浙江上虞,徐如人在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度过了大学时光。大学期间,徐如人接触到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知识,也第一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大家都很刻苦,我有个同学,读书时已经开始研究氯霉素合成了。”药品里的氯霉素、石油炼制的催化剂……在学习的过程中,徐如人心中也逐渐产生了对化学的热爱,“化学是一门能够探索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1952年,徐如人从交通大学毕业,他主动申请离开家乡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任教。徐如人说:“国家要建设东北,这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来了。”20岁的他穿着单衣单裤,背着一床薄棉被就出发了。“当时有一列火车,载着1000多名大学生,大家一起从上海来到东北。”徐如人回忆说。

在东北人民大学,徐如人找到了研究方向——分子筛。

“把这个杨梅横切一刀,剖面排布着许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圆点,可以把它想象成分子筛结构的孔道。目前已知的孔道有200多种,不同孔道‘筛选’不同的分子,再进行扩散、吸附、分子间反应等活动。”徐如人说。分子筛在石油加工、精细化工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石油工业,当时国内炼油常用的一种分子筛催化剂制备工艺十分复杂。简化工序在理论上是否可行?在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支持下,徐如人开始了研究。

徐如人边试验边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几个月下来,记了厚厚的5本笔记。最终,徐如人和同事大胆尝试,改变反应条件,实现了催化剂一步制备。此后,徐如人又研制出了另一种长效高温导向剂,解决了石油夏季生产中导向剂易胶凝、生产经常中断的难题,并获得授权ZL。

从黄浦江畔到东北大地,哪里需要他,他就把“实验室”搬到哪儿。

探索合成新分子筛,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我国在分子筛领域的研究起步晚、资料少、设备差,为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徐如人一直坚持学习英语,还主动向吉林大学的师生求教,学习俄语和法语。

“科研的方法有很多种,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徐如人说,他们不仅研究已有分子筛的结构,还探索合成新分子筛。为此,徐如人提出“功能导向”的新思路。他带领团队率先开展定向合成研究,即“通过特定反应条件制出特定功能与结构的分子筛”。

分子筛结构肉眼不可见,为了将海量的实验数据与反应结果联系起来,徐如人只能带领团队用“笨办法”。生成这个孔道需要什么温度?合成需要多大压力?……大家用纸笔把实验数据一一记录下来,并花费3年时间,翻阅了近50年的学术资料。

这期间,不断有人刊发相关论文,徐如人却始终坐住“冷板凳”,整理研究这些看似无序的海量数据,直到合成反应与结构数据库初步建成。徐如人还和吉林大学的计算机专家研讨,开展数据挖掘和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徐如人及团队开辟了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使这一研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今,徐如人的学生仍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

与定向合成相关的,还有新的分子筛多功能材料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徐如人指导课题小组,在国际上率先合成4种新类型微孔晶体;1990年,他的团队成功合成具有20元环孔结构的磷酸铝JDF—20,成为超大微孔晶体领域的一项经典成果。

“研究工作既要脚踏实地,也要始终瞄准高处。”徐如人说。

参加国际分子筛大会是一次推动学术交流、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机会。1980年,在意大利举办的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徐如人作为中国科学家代表宣读了论文。后来,在徐如人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取到了主办权,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于2007年在北京举行。“这也说明,我们的研究逐渐得到了国际认可。”和徐如人共同筹办大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化工专家何鸣元说。

捐赠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学生

走进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X射线粉末衍射仪、高压反应装置等高新设备陈列其中,几名大学生正忙着做实验……

这是徐如人和他的同事共同创建的实验室。20世纪80年代,徐如人和同事开始筹集资金并陆续购入科研设备。当年,为了节省经费,寒冬腊月,大家裹着军大衣在实验室里比照图纸安装、调试大型合成设备,这样的工作状态成了大家的工作常态。

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吉林大学化学学科共培养了10位院士,其中有3位是徐如人的学生。2004至2010年间,实验室引进优秀人才10余人,新开设4个研究方向……“做好年轻人的培养,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的研究事业才能后继有人。”徐如人说。

2007年,徐如人的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分子筛领域的新概念,激动地来跟他探讨。徐如人欣赏他的创新精神,但要求这名学生必须“用实验说服人”。后来,在徐如人的指导下,这名学生发表了系列论文,并于2012年成为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

2017年9月,吉林大学71周年校庆之际,徐如人捐赠了自己和妻子庞文琴教授的毕生积蓄,共计500万元,设立庞文琴、徐如人教育基金。“我们就是想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继续在科研道路上走下去。”徐如人说。

■记者手记

科研要敢于迎难而上

与徐老熟悉的人,都说他生活里“温厚宽和”。然而,回望他的科研之路,徐老却有着“硬碰硬”的精神。

“硬”体现在面对困难时迎头而上。不论是分子筛理论研究,还是建设实验室,面对难题时,徐老永远不退缩不抱怨,为找到解决办法独辟蹊径。在学术基础、设备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用“笨办法”总结规律,开辟分子筛定向合成新路径,并将这一研究带到世界领先水平。

相关文章

大连化物所分子筛催化耦合反应体系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调控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中民,大连化物所研究员魏迎旭、于政锡和副研究员韩晶峰等在分子筛催化耦合反应体系反应机理和产物分布调控方面取得进展。分子筛择形催化是主客体化学的......

吉林大学,停招一类学生

各位考生:经学校研究决定,我校自2024年起停止高水平运动队招生。特此公告。吉林大学教务处本科生招生办公室2024年1月12日......

吉林大学组建成立新“应用物理系”

9月26日,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发布《关于组建成立新的应用物理系的公告》。为加强应用物理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学科交叉融合能力,经学院党政联席会2023年度第22次会议的研究决定,原子核科学与技术......

吉林大学获得东北地区首份月球科研样品

近日,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仿生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宝泉,地面力学及仿生行走课题组教授邹猛、张锐赴国家天文台,取回了此前申请开展相关科学研究的月球样品,并前往探月与工程中心领取了纸质协议原件......

吉林大学庆祝地学学科创建70周年

5月23日,吉林大学地学学科暨原长春地质学院创建70周年庆祝大会日前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大会以“与光荣同行”为主题,回顾了70年来吉林大学地学人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服务国家使命征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

分子筛限域传质机制最新研究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限域扩散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分子筛限域环境实现长链烷烃分子自由度的精准调控,通过分子“悬浮”效应实现其超快扩散。相关研究成果......

分子筛限域传质机制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郑安民研究团队在沸石分子筛限域扩散领域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利用分子筛限域环境实现长链烷烃分子自由度的精准调控,通过分子“悬浮”效应实现其超快扩散。相关研究成果......

精确表征分子筛的辨识、演化和酸性

近日,大连化物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10组)侯广进研究员、陈魁智研究员团队与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催化基础与催化新反应探索研究组(DNL1201组)徐舒涛研究员合作,利......

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姜治莹谈人才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源......

科学家奋力攻关,引领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811.shtm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过去一年,在科技强国一线,涌现出很多战略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