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9 16:00 原文链接: 吴志攀: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判断一所大学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她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第一流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需要回顾一下历史。在大学的起源阶段,也就是中世纪的大学,通常只有四个学科:医学、法学、哲学和神学。医学解决人自身的问题,法学解决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大学真正的灵魂还在哲学和神学。我们现在读中世纪的那些神学著作,可能觉得极其繁琐、极其枯燥,但是其中蕴涵着很深刻的哲学思想。中世纪大学里的那些大哲人,留下的遗产是最丰富的。

  欧洲办大学办得最好的要数德国。德国人认为,大学就是要研究高深学问,要引领全社会的精神生活。德国大学有一个特点是“寂寞”,高深的学术一定是寂寞的,不能天天上电视。学问的意义未必彰显于当时,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认识到,学者要能耐得住寂寞。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术独立,大学追求真理,不是说谁的钱多谁的真理就多,大学里的评判标准要与社会上的有所距离。因为有了学术的寂寞与独立,大学才能站得更高,想得更远,才能引导人类精神世界的进步。

  因此,在现代以前,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懂得哲学思考的人,或用吴宓教授的话说,就是“博雅君子”。这种思想在中国有很大影响。比如,北大蔡元培校长的大学理想,主要就来自德国的洪堡。蔡先生改造了北大,要求学生们研究高深学问,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甚至把北大的工科、法科都划出去,不要了,送给北洋大学。因为他认为大学应该重点发展文、理等基础学科,这些基础学科才是人类智慧的根源,大学首先要培养这些学科的人才、通才。

  当然,大学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我们现在都觉得美国的大学是最好的,其实美国大学真正崛起,也就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他们与市场结合得比较紧密,通过市场获得了庞大的资源。

  我们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把“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搞清楚。我认为,无论古今中外,一流大学的精神气质必然是相通的,一流人才的实质也是一致的。应该学习西方大学的历史经验,继承蔡元培所开创的传统,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第一、一流大学就是要培养精英人才。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有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样也需要一批志向高远、坚定成熟、有哲学头脑的精英,他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一流大学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招收最聪明、最勤奋、最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入学后,要给他们严格的训练,把基础知识搞扎实,知识面要广,眼界要开阔,要有对纯粹学术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够站在哲学的高度来认识世界、把握人生。

  第二、一流大学要培养通才。学生什么都学一点,学了一肚子“概论”,那不是通才。通才之所以“通”,是因为他有好的思维方法,他的头脑是受到过训练的,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的能力。培养通才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读古今中外的“大书”,文理医工,各科的学生都要阅读这些经典。大学要请最好的教授来指导,带着大家一起精读。如果在大学阶段,学生能真正读通了几十本、一百本经典,有这个基础了,那他就是通才。

  第三、一流大学要重视哲学和学科方法论的教育。学生不光是学习政治课本上的通俗哲学,还要学高深的哲学,尤其多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海量的。面对海量的信息,大学生的思想容易走向偏激或虚无。解决这个问题,硬管硬压效果都不会很好,必须用深刻的理论来指引他们,帮助他们体会到真正的智慧的魅力。

  此外,许多大学在研究生甚至博士生阶段才会开方法论的课,而且有时候因为老师本身经验不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主张,一流大学从本科生阶段就应该有这个训练,请不同学派、不同风格的大学者来讲,甚至手把手地教学生做科研。这个底子打好了,将来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学生都是有“章法”的。

  第四、一流大学要引导学生加强人格修养。当然,真正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今天的“80后”“90后”来说,“叛逆”不再是不礼貌的词汇,“自我”不再代表自私,“梦幻”不等于虚无,“拍砖”也不仅表示反对。对这些变化,我们大学的教授都理解了吗?做大学教育的人,要懂得学生的心理,推心置腹之后,才能润物无声。

  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个性,都要加强修身教育。大学在德性方面,应该是“保守”的。对于一流人才来说,“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理智信”,一个字都不能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大学里乃至全社会的“国学热”已经热了二十年,但怎么样才能让中国的优秀传统深入人心,还需要大学再思考。

  第五、一流大学要培养有创造力和想像力的人才。我们招来的大学生,十七八岁,正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挑战极限的胆量和冲破束缚的渴望,都是最旺盛的,如果大学不能将他们的这些冲动和天赋转化成伴随终身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那么这个大学教育能算成功吗?

  到底怎么样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我觉得根子还在前面提到的“学术寂寞”和“学术独立”上,我们的大学要能安静得下来,教授要坐得住冷板凳,那么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思考。什么东西热门就去追什么,墙头草随风倒,哪还能有想象力?一流人才须得有一种“定力”,可能我们现在比较缺的就是这个,有了定力,守得住“正”,然后才谈得上创新。(作者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相关文章

教育部:博士如何分流退出?“一流大学”出台细则!

2020年9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同时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

一声叹息!顶尖名校的卷,连诉苦都没有资格

考上清华北大是每个学生的梦想。很多人说我们处在一个“本科多如狗,双一流遍地走”的时代,但实际上,能进入顶尖名校的学生仍然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14亿人口,本科生占比不到4%,清北每......

2020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排名出炉:北大、清华和人大揽前三

2020年10月,全国第三方大学评价研究机构——艾瑞深校友会网(Cuaa.Net)正式发布《校友会2020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评价报告》,报告发布最新校友会2020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术排名。其中,位......

全民热议!什么指标怎样才算世界一流大学?

最近,“部分高校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事引发广泛热议。与此同时,关于怎样才算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讨论也层出不穷。部分高校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教育部回应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石毓智通过对国际......

下轮“双一流”倒计时!哪些高校最具潜力?

8月19日,教育部学位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刊发了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院士撰写的《“双一流”建设的上行式评估》一文,其中透露了一些“双一流”的评审标准。文中提到,“双一流”所采取的是客观评价与主......

学科真的那么重要么——“漏网之鱼”或许是“卓越”之源

在管理上,无论是科技部门还是高校,都切忌奉行“学科中心主义”,而要以“问题导向”的大领域、大方向为区块,整合学科集群,发扬个体优势,互相取长补短,在协同合作中追求学科整体卓越。在出台一些有关学科的政策......

高等教育专家研讨“世界一流大学与中国的发展”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2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康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司司长欧晓理......

投资不低于30亿元!湖北将把这所高校打造为“双一流”

襄阳又有大动作!3年内,政府将投入不低于30亿元,用于湖北文理学院新校区建设及“双一流”建设!9月20日,据襄阳日报报道,襄阳市政府已于近日正式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湖北文理学院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

清北浙大名列前茅,一流大学2018年度净资产出炉!

近期,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发布了全国各事业单位2018年度报告书,主要包括单位的基本信息、年初和年终的净资产统计、开展业务活动情况、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案件情况以及捐赠金额等内容。小编统计了38所一流......

百余中外高教人士献策一流大学建设

近日,泰晤士高等教育机构携手南开大学共同举办“泰晤士高等教育—南开大学中国大学国际会议”,探讨实现高等教育卓越教学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谋划策。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