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04-16 15:32 原文链接: 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访问对地观测中心

  4月12日,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一行访问了挂靠在中科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

  罗静一行观看了数字遗产科学平台展示,以及遥感卫星运控系统和密云卫星地面接收站天线系统实时运转情况,参观了挂靠在中心的国际科技组织,并与对地观测中心主任郭华东进行了座谈。

  郭华东对空间技术在遗产监测和考古方面的突出作用作了简要介绍。之后,HIST副主任兼秘书长洪天华、副主任王心源先后向客人介绍了HIST整体工作情况和科研工作情况。最后,双方就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项目合作进行了交流。

  国家文物局是我国文化遗产主管部门。罗静此次来访是在国家文物局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合作框架下,探讨双方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尤其是要充分利用依托于对地观测中心建设的HIST这一国际平台,切实开展项目合作。在座谈中双方表示,经过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文物局的努力,遥感考古已经越来越为考古界所接受,已在考古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遥感技术在遗产地识别和动态监测中具有独到的优势。双方将在国家文化战略的大框架下继续深化科技合作,共同开展相关技术和理论研究,并共同申请科研项目。

相关文章

用数字技术带海外文物“回家”

头戴VR眼镜设备,手持遥控手柄,便能顷刻间置身于响堂山石窟,眼前慢慢浮现造型生动、神态安详的佛像和色彩斑斓、线条流畅的壁画……这是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文化遗产数字化团队对响堂山石窟文物数字化采集的工作......

冰芯里寻科学密码!我国科考队首次应用SAR现场观测北冰洋海冰

多项科考项目首次在北冰洋展开一起关注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考。目前,“雪龙2”号科考破冰船已在返航途中。在本次北冰洋科考期间,考察队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寻找合适的海冰区域作为“冰站”进行作业。建立起长期......

我国首次在轨对导电环磨屑产生过程实现观测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导电环磨屑试验装置自2022年10月31日与航天基础试验机柜一起随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发射入轨后,至今已开展了为期5个多月的导电环磨屑在轨观测试验,成功实现......

“星火”相传,守望星空不辍

“穹台窥象”曾被列为青岛十景之一,其中的“穹台”指的就是座落在老城区观象山边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青岛观象台。近百年来,这座不大的观象台背后,有数位中国天文气象开拓者的名字熠熠闪光。在这里,孙立南父女“......

第五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

1月14日上午,以“携手共圆海洋梦”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举行。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300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珠海,围绕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前沿科学问题和关......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洋观测预报监管通知

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上海市海洋局、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山东省海洋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大连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厦门市海洋发展局,自然资源部各海区局:为贯......

2022年校园宇宙线观测暑期学校在高能所举办

为充分发挥校园宇宙线观测装置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科学教育能力提升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作用,进一步促进宇宙线观测和研究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校园宇宙线观测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于7月23-24日在高能所举办了......

天津首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站建成

记者日前从天津市科技局获悉,天津市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总站建设已于近日完成。据了解,该站是天津市首个国家野外站,在地球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填补了国际地球关键带观测网络中......

上海大学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

上海大学于2021年12月3日决定成立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2022年1月10日,揭牌仪式在上大举行。揭牌仪式现场宣布,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聘任为学院名誉院长,......

如何观测?“天宫”空间站将进入适宜观测时期

我国的“天宫”空间站过境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不少摄影爱好者也用记录下了“天宫”过境的美丽瞬间。天文专家介绍,从本月7日到本月下旬,“天宫”空间站将较为频繁地过境我国上空,是一段适宜我们观测的时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