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热进行的抢“人”大战中,似乎有个 霸王条款 :硬实力摆在那儿,人才便不请自来。

但规律到西安这里好像有点“失灵”了……一个底蕴厚重、实力突出、资源优质的高教强者,竟然面临着高层次人才“供不应求”且“流失加剧”的尴尬局面!

01、底子好,前景却并不乐观

论高等教育实力,西安绝对属于国内头部行列。细数家底,坐拥60多所高校的“大户”,有高峰亦有高原:7所“双一流”大学排排坐,仅次于北京、上海和南京;在老牌名校西安交通大学的领衔下,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种子选手”表现不俗、齐头并进,甚至共同勾勒出时代发展的轮廓,不可谓不强悍。

底子好,不仅体现在高校整体发展上,更体现在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天然优势上 。截至2019年,西安的毕业生数量已经突破20万,高居全国第一!

  通过对比各高校就业地区去向后发现,几乎半数人毕业选择了留在西安。以“人才梦工厂”西安交通大学为例,2019年,学校本硕博毕业生的单位去向中,选择留在西部的占到五成,其中留在西安的又占到70%以上,而奔赴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数量出人意料地位居次席。其中, 博士更是留在西部人数最多的群体 。这表明本土培养、有志在西安继续发展的青年人才基数十分充足,比起东北近乎“惨烈”的人才外流,西安的局面看似舒服很多。

与此同时,由于2017年3月“史上最宽松”落户政策出台,外地人才涌入,当年9个月的时间,西安共迁入18.6万人,其中学历落户人数近10万,占户籍新政落户总人数的80.64%;近3年以新增128.87万常住人口,排名15个新一线城市常住人口增量第一位,引进培养各类人才37.73万人。这一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说明“西”引力人才引进效果明显。

  说到这,看似人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怎么会前景不乐观呢?

  这还得从“东南飞”的故事说起。

02、年轻人才引进与高层次人才流失“此消彼长”

  通常情况下,人才培养与引进能力突出的城市,人才留存能力也一流。比如杭州、苏州等新一线城市,无论本硕应届毕业生这样的基础型人才,还是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他们都能引进来,还留得住。

  西安属于例外。 年轻人确实吸引得来,但高层次人才流失也逐渐加剧,更多是被动接受止不住的“东南飞”。 近年来,不少东部高校开出诱人年薪与巨额科启费,以此重挖“帽子”学者;有些学校甚至主动放低身段,通过“不要人事档案、不要户口”的方式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而且充分考虑到配偶子女的安置问题,解决了所有后顾之忧。在这样的攻势和诚意面前,当年西安高校一手培养起来的本土学者纷纷选择离开。 换句话说,费钱费力培养和吸引过来的潜力股,当他们成为中流砥柱的时候,终有一日,要被挖走。这可预见的悲壮局面,对于正值复兴发展阶段的西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高校陷入人才“培养、引进与流失”的循环,使得这座以工业为龙头的城市隐忧近在眼前:钱学森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卓越功勋渐次离去,中生代领军人才出现断档且不断被“挖墙脚”,新一代才俊孕育希望、但成长速度仿佛与高层次人才流失速度相互抵消掉了。“硬科技”是西安的新IP,只有人才“造血”功能,远远不够,如果留存能力薄弱,无法找到平衡前进的支点,曾经积攒下的老本不知能吃到何时。

所以对于西安来说,引才之后,如何培育留住人的土壤,确实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03、清点手中底牌,未来还有得拼

现阶段,想办法引进并留住这批年轻人,别让止不住的“东南飞”现象继续蔓延到未来,是西安需要思考的大事。虽然待遇和地缘暂时拼不过那些发达地区,但作为中国“大半壁江山”的引领者,这座千年古都手中还是有底牌可供调配的。

  西安经济总量占陕西省的三分之一,2019年GDP9321.19亿元,2020年有望跻身“万亿俱乐部”;今年跻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200强,是中国西部唯一上榜的城市。

首先,作为十三朝古都,厚重的历史本身就是一张闪耀的名片,借着“网红旅游城市”的人气乘势而起,先吸引足够多的年轻人来此定居发展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今年,西安跻身全球经济竞争力城市200强,是中国西部唯一上榜的城市,也是榜单中名次上升的两座北方城市之一。在连续两年遭遇围追堵截后,2020年西安终于有望跻身“万亿俱乐部”,这样的回暖趋势无疑会为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不少底气。

再说资源。占据着西部头把交椅,西安一直格外受偏爱,大型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产业项目等,都优先向西安集中,这是多少城市羡慕不来的基础优势。近几年,又获得新的国家战略政策支持——开发西咸新区。自此,西安的城市骨架拉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供丰富的岗位,全新的蓝海为吸纳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契机,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增强指日可待。

  聚焦到高等教育发展,西安高教实力和底蕴厚重,容量大但吸引力不强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国家今年数次强调并通过专项行动支持西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西安注入一针强心剂;与此同时,各大高校也已经开始寻求“自救”之路,布局东部发达地区,促进成果转化,反哺地方发展,并由此提升知名度。

当然,西安可发挥的优势还有很多:“一枝独秀”的区域地位、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甚至引人垂涎欲滴的美食,都大有文章可做。如果再学习一下好兄弟成都的经验,优化营商环境和购房环境,让人才感受到安居乐业的可能性,那就更加容易留住想要的群体。

  千百年前,长安人口超百万,一跃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历经风云变幻至今,身处东部强势城市的夹缝中求生存、求人才。眼前的西安或许遇到了不小的难题,未来在前进中摸索破局,势在必行。重新定位、整合资源是关键,无须惧怕,也不必自怜。

峰回路转,需要底蕴、更需要气魄。

  西安恰好兼而有之。


相关文章

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这些实力高校入选

近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发布了《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关于批准建设第二批重点实验室的通知》(矿安函〔2024〕33号),宣布全国共有13个实验室拟批准建设。其中,辽宁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山东科技大学、......

雄安新区崛起!教育部力推,15所京部属高校齐聚!

2月21日,据报道:按照教育部安排,北京将有15所部属高校向雄安新区疏解。目前第一批4所高校(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雄安新校区已开工建设。北京市教委处表示,北京市积极......

sora爆火!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高校专业课

人工智能可以自动生成视频,那电影还需要人拍么?大学的专业课是不是白学了?首款文生视频模型“Sora”发布一周,在影视行业引发热议。记者采访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进入本市部分高校的专业课。多位影视专......

浙江杭州:聚焦校地融合发展“高校经济”

杭州市西湖区紧密围绕“四个面向”,立足于老文教区优势,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全力构建以发展“高校经济”为抓手的高质量发展新机制新模式,高校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大学科技园1.0版、特色小镇2.0版、大学城3.0......

2023中国高校CNS排行出炉,第一实力断层

2023年,中国内地高校在CNS顶刊上收获颇丰,共计发布351篇。其中Nature刊文187篇,Science刊文99篇,Cell刊文65篇。这一发刊总量相较于2022年的259篇,增长了35.5%。......

河南启动电子科技大学等3所高校建设

1月28日,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郑州召开,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说,持续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推动学前教育普惠扩容,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

中央发文:支持引进国外知名院校办学

1月22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其中提出,建立高品质民生服务供给体系。支......

高校学生评价应向“增值评价”理念转向

长期以来,平均成绩点数(GPA)一直被认为是扼住高校学生“命运咽喉”的评价指标。无论是学生评奖评优、保研留学、考公考编还是工作招聘,GPA都是反映学生能力的最关键指标。然而就在不久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

取消绩点制,能让教育告别“内卷”吗

绩点,素来被大学生视为校园里的“硬通货”,但部分学生“为绩点而内卷”的现象,也一度引发教育界担忧。日前,北京大学一则绩点改革消息在网络刷屏。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从2022年春季学期开......

有序打开大学校门,激发兼容并包基因

目前,多所位于北京的高校已经向社会全面开放,社会人员无需预约,可直接刷身份证入校。一些尚未开放的高校表示正在有序推进相关工作,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不仅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门能进,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