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2 11:11 原文链接: 大气十条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5年,确定的各项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我国首次国家环境质量保卫战的胜利。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因为我们在推进大气治理过程中,探索、创新、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全国性的大气污染防治和空气质量改善首战告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初步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治理体系。一般来说,这个治理体系由政府、企业、公众3个主体组成,是一个多元共治、互相监督的体系,主要包括5个方面。

  党和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政治决断。党中央、国务院亲自审定国家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对全国和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多次做出指示,展现了党和国家治理大气污染的政治决心。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特色的中央环保督察、环保巡查、环保监察、专项检查等机制,落实了党和国家大气污染治理的政治意愿。

  治理主体政府的责任配置机制。治污先治官,监企先督政。“蓝天保卫战”的核心组织力量是各级政府和领导。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中央政府中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农业部等的责任配置;中央、省、市、县、乡的责任明确;区域联防联控治理体系,特别是创造性地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通道城市联防联控机制,并明确了相应的追责条款。

  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配置机制。企业是治理大气污染和实施“蓝天保卫战”的主体力量。这个主体的治理关键是要企业治污从被动转向主动,责任从部分转向全面,污染源从重点转向全部。《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后,特别是随着中央环保督察和环保巡查的深入推进,企业的治污责任体系和守法环境明显得到了改善。

  环境司法和公安执法支持。大气污染治理不能停留在行政治理层面上,必须建立司法体系对大气污染治理的保障机制。最高法院和一些地方法院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最高检察院积极介入环境公益诉讼,公安部门积极支持环境案件的侦破,全社会初步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司法体系。

  保护大气环境的社会公众治理体系。一个现代化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标志就是公众的广泛参与和民间组织的成熟参与。目前,动员全社会关注空气质量改善的社会动力已经存在,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空前的加强,但距离公众真正参与到空气质量治理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良好的大气环境治理体系需要一个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作为支撑,充分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实现治理能力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总结过去5年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发现大气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准确独立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改善空气质量、降低PM2.5浓度是“蓝天保卫战”的核心目标,空气质量监测是衡量“蓝天保卫战”的依据和“眼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随着空气质量监测事权上收改革,空气质量数据治理体系初步建成。

  及时耦合的重污染预报预警体系。重污染天气的科学化管理需要建立科学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过去几年,生态环境部重点开展了重点区域城市的源解析、源清单工作,建立了国家、区域、省和市级空气质量预报系统,特别是对重污染天气的预报预警体系。可以说,这套预报预警体系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建立和完善了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的协调机制。

  落地“靶向”的污染源网格监控体系。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特别是河北省的城市基本上实现了大气污染源的网格化管理,实现了污染源的精细化治理监控和污染源的“靶式”控制模式。这一套治理模式的理论方法来源于科学研究,但最终反馈落地于空气质量管理实践。

  共防共治的区域大气污染协调机制。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在京津冀大气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大气污染扩散通道研究成果,创造性地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通道城市共防共治区域治理模式,这是大气污染治理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对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面向空气质量管理的科研支撑平台。这次“蓝天保卫战”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科研与空气质量管理的全面融合,在“2+26”城市做到了无缝对接。成立了“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技术中心”,从重污染成因机理、源解析、源清单、排放源控制等方面给予了全面的支撑。

  统筹质量与减排的经济激励长效机制。经济手段对污染减排和空气质量改善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如超低排放电价补贴、VOC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税等;改革面向空气质量改善的财政资金分配鼓励机制,如建立“PM2.5微克奖励”政策,大气污染治理财政资金分配与PM2.5下降挂钩。

相关文章

预算报告:中央财政2023年污染防治资金这样安排!

3月6日,《关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发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支持农作物......

针对大气污染,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张大伟发话了

12月26日,《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2022年度报告发布会在线上召开,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副司长张大伟在会上发言致辞。张大伟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大气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精准阻击大气污染源蓝天白云渐成常态

在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的主楼里,悬挂着一幅特殊的日历图,日历图显示着北京2013年以来每一天细颗粒物(PM2.5)的浓度情况。“颜色越深越红,表明空气质量越差;颜色越浅越绿,表明空气质量越好。”党的......

朱彤院士: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

在健康管理中,个人虽然是第一责任人,但却难以控制外部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是一类致癌物,数据显示,每年因大气污染而过早死亡的人数约有700万,其中因PM2.5死亡的人数有400多万。整体而言,空气污染具......

91.5亿!财政部下达2022年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第二批)

财政部关于下达2022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预算(第二批)的通知财资环〔2022〕58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政局:为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大气质量改善,......

中国气象局公报:2021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

4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大气环境气象公报(2021年)》(以下简称《公报》),指出2021年全国大气环境继续改善,虽然气象条件较2020年有利于沙尘天气偏多偏强,但我国大气环境整体仍呈现向好趋势。2......

放大二氧化氮身份标识快速锁定大气污染“元凶”新方法

通俗地讲,就是把吸收到的二氧化氮光谱信号进行有效放大,再通过我们开发的可靠算法进行计算,最终实现对大气二氧化氮的精确探测。基于多模激光的振幅调制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适用于长期稳定运行、免人工维护的二氧......

亚热带丘陵区排放氨气近源沉降特征获揭示

丘陵区稻田氨气排放、近源沉降及大气转化示意图。课题组供图氨气是大气中含量最高的碱性气体,主要来自于农田氮肥施用及畜禽粪便导致的氨挥发。氨气与酸性气体反应会形成大气气溶胶,因此它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中国......

多部门联合:这个秋冬季将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

2021-2022年秋冬季,很可能是近几年来,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最密集的一个。近日多部门印发的《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方案》称,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上半年“两......

交通污染或可导致人体外周血多条通路出现紊乱

近日,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陈仁杰教授课题组,带领博士后杜喜浩、张庆丽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上海市三年公共卫生行动计划的资助下,通过一项随机交叉对照研究,首次采用多组学检测技术,探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