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1-02-16 10:02 原文链接: 大连化物所多相催化的界面限域效应研究再获进展

PtNi双组分催化体系中的表面NiO和次表层Ni催化CO氧化反应的协同作用机制

  日前,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组在多相催化的界面限域效应研究中再次取得新进展。

  在众多的催化过程中,催化活性中心往往是配位不饱和的金属原子,这些物种具有亚稳态、可变化的特征,因而表现出高度的催化活性;另一方面,维持这种非稳态物种需要提供合适的化学环境来对其进行适度的限制作用。因此,催化活性中心的可变性和限域环境所表现出的不变性是催化的根本特征。基于纳米和界面尺度上的催化限域作用,该研究组在贵金属Pt表面上创造性构建了具有配位不饱和的亚铁纳米结构,成功地实现了室温条件下分子氧的高效活化,由此发展出“界面限域催化”的概念(Science, 2010, 328, 1141-1144;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C, 2010, 114, 17069-17079)。

  近日,慕仁涛、傅强和包信和等人将这一概念扩展到PtNi催化体系,发现界面限域的配位不饱和Ni物种及其在低温氧化反应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表面科学实验和真实催化剂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次表层Ni对表面催化反应的促进作用。稳定在Pt表面上的单层分散NiO纳米结构提供界面限域的配位不饱和Ni物种来解离分子氧,Pt表面下的次表层Ni物种能够降低CO与原子氧的基元反应活化能,两者表现出协同催化作用的机制。据此构建的具有NiO/Pt/PtNi三明治结构具有高效的催化CO氧化反应的活性。

  相关结果以研究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1, 133, 1978-1986; DOI:10.1021/ja109483a)。

相关文章

岛津|沈阳化工大学丁茯专访:加速催化技术创新助力科研产业转化

——走遍中华,寻访“匠”人“匠”室催化技术是化学工业相关生产的关键技术之一。90%以上的化学品、80%以上的化工工艺过程都与催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催化领域的创新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化工行业创新的核心工作之一......

山西大学首次实现乳滴与固体颗粒协同连续流动催化

近日,化学化工学院绿色与仿生催化研究团队在多步串联催化制手性化学品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结果以“Pickeringemulsiondropletsandsolidmicrospheresactings......

摩擦界面起电行为动态监测研究获进展

固-液界面的摩擦起电行为是表界面的重要性质之一,与界面摩擦与润滑状态、双电层的形成、能量耗散过程等相关,但内在工作机制存在较多未解之谜。实现原位动态监测是揭示其界面起电行为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中国科学......

新进展!利用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二氧化碳还原CC偶联制乙醇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延强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涛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在单原子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实现了二氧化碳(CO2)电还原......

兰州化物所多相热催化二氧化碳加氢转化获进展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也是廉价易得的C1资源。利用清洁能源产生的绿氢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是二氧化碳可持续化学转化和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日,......

亚纳米尺度原子级分散Rh催化C≡N加氢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洪阳和博士研究生陈家威等,联合北京大学教授马丁、纽黑文大学教授肖德泉、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王宁及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研究员温晓东等,在一种弯曲的石......

在煤制烯烃催化剂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化学工业中,85%以上的过程都依赖于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决定催化反应效率的两个重要参数——反应物的转化率和目标产物的选择性往往相互纠缠,就像“跷跷板”一样,转化率提高了,选择性就降......

新的催化技术突破料将开启大规模的能源节约

在计算化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中,来自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化学工程师创建了一个模型,阐明了催化反应在原子层面的工作原理。这种新发现的理解可以使工程师和化学家设计改进的催化剂和优化工业程序,可能会带来......

新型界面结构为高性能电化学转化提供思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32.shtm近日,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在二氧化碳还原催化电极局域......

中科大团队设计等离激元催化新材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458.shtm本报合肥3月6日电(记者马荣瑞通讯员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