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8-02-19 09:45 原文链接: “嫦娥一号”世界先进探月二期开始技术攻关

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十八日说,中国自主研制完成的“嫦娥一号”卫星完全依靠自有技术,作为中国第一个月球环绕探测器,其技术水平足以跻身世界同类月球探测器的先进行列。

中国国防科工委1月31日宣布,嫦娥一号卫星获得月球极区图像。中新社发周兆军摄

第二届中国空间技术论坛当天在此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举行,叶培建院士做《“嫦娥一号”卫星技术成就与深空探测展望》报告时作上述表示。

他还透露,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目前已完成立项论证,开始了技术攻关,二期工程将在二○一三年完成,并发射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对月面进行高精度探测。

叶培建介绍说,与二○○○后发射和各国宣布将发射的月球环绕探测器相比,“嫦娥一号”卫星发射质量与干重比例、载荷与干重比、能源系统和工作寿命等指标都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嫦娥一号”卫星导航、制导与控制的能力和精度、无深空大天线支持条件下远距离测控精度、热控水平等,均具有国际先进水平。

“嫦娥一号”卫星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十二个方面,包括总体优化设计,轨道设计,制导、导航与控制,热控设计,远距离测控通信,大角度机械扫描定向天线,整星自主管理,有效载荷,供配电,推进,结构设计,综合测试设计等技术。根据目前初步统计,“嫦娥一号”整星和各分系统创新点四十四项,截至去年底,该卫星及各分系统已经申请受理的ZL二十项,正在申请ZL三十七项,今后还将清理并申报更多ZL项目。

叶培建称,“嫦娥一号”有一个备份星,正在改进,以使其轨道更合理、有效载荷水平进一步提高,并力图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的相关技术开展一些试验,发挥更好的作用。中国探月三期工程计划在二○一七年左右实现“回”的目标,基本框架已提出,正在进一步深化论证。有关部门还正在研究包括火星、小行星探测在内的深空探测未来发展规划。

相关文章

关于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的授奖决定

根据《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条例》,经同行评议和专家集中审议,并经中国化学会奖励工作委员会决议,决定授予福州大学陈秋水等10位优秀青年化学工作者“2022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化学会向各位获奖......

中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德国“隐形冠军”培育政策研究

中小企业好,中国经济才会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多样性、差异化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最重要的保障之一,对此大家已达成共识。近年来,以专注铸专长、以配套强产业、以创新赢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发力......

中国幸福感排名世界第一在疫情中“逆袭”首次登顶

《生命时报》第1700期头版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张 侃天津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长聘副教授 于 斌本报记者 高&n......

中国深空探测,迈向更深更远处

火星全球影像图、深空科学城、鹊桥试验卫星……4月24日,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一个个重磅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走进公众视野。这些亮眼的成果背后有哪些故事?它们蕴含了怎样的科技实力?《中国科学报》就此采访了......

4月24日,中国航天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给航天工作者回信、致电,同正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天地通话”……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全年......

两台!世界最大纵轴悬臂掘进机首次出口韩国

4月19日,伴随着阵阵掌声,由中铁装备设备公司研制的两台“CTR450”悬臂掘进机在新乡顺利下线,该设备是世界最大的纵轴悬臂掘进机,这也是国产悬臂掘进机首次出口韩国,服务于韩国大邱市政下穿隧道工程建设......

探日卫星“夸父一号”向国内外试开放观测数据

新华社南京4月12日电(记者王珏玢)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获悉,我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卫星“夸父一号”准实时观测数据12日起向国内外试开放。此次数据试开放的范围,包括自4月1日起的太阳硬X射线成......

高光谱观测卫星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在轨情况良好

2023年4月4日,生态环境部在北京举行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上海技物所研制的可见短波红外高光谱相机(AHSI)经过在轨测试交付用户投入业务应用。 AHSI是2021年发射的高光谱......

我国首颗生态环境综合高光谱观测业务卫星投入使用

4月4日,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在京举行,标志着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高光谱观测卫星及其发射使用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抓总研制,......

《中国药大人南京共识》发布

4月1日~2日,中国药科大学“共话中国生物医药未来”校友论坛在该校举行。近千名中国药科大学各行业杰出校友、百余位专家教授以及药大友人齐聚一堂,直面生物医药领域核心基础科学难题和卡脖子技术瓶颈,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