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10 05:02 原文链接: 师生传承有多重要?看看科学家的学术谱系

  名师出高徒?科学发展不仅仅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同时还有科学知识、科学传统、科学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科学家之间传承、发展的过程。

“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关注学术谱系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教师这一社会角色在知识生产、传承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南开大学教授赵万里表示。

书写科学家的“学术家谱”

回顾近现代科学发展历史,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家往往有着明显的师生传承关系,例如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与他的学生法拉第,理论物理学家费曼和他培养的学术后辈。

通过研究科学家的这份“学术家谱”不难发现,在学术上有较强原创性成就的大师和他们的学术品格往往能够吸引年青一代,并且这也是形成创新团队和学术谱系的重要条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丁兆君在梳理中国粒子物理学家学术谱系时发现,张宗燧、彭桓武、胡宁与朱洪元四位理论物理学家在留学期间,曾追随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大师参与了最前沿的场论与粒子物理理论研究,并承继了他们优良的科学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这样一批归国学者的领导下,我国核与粒子物理领域第一批骨干得以茁壮成长,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粒子物理的学术谱系。

据赵万里介绍,科学家的成长一般有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或学徒生涯、职业生涯阶段和角色重演阶段。

“在学徒阶段,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处于基本职业训练阶段的未来科学家提供了基本却重要的学术训练,帮助他们形成了科学成就的标准,提升了科学工作的修养,加强了科学工作的信念,让他们具备成为一名科学家所必需的智力素质与非智力品格。”赵万里说。

学术谱系并非能主宰一切

美国社会学家朱克曼发现,精英科学家大多是由其他精英科学家培养出来的,正所谓“名师出高徒”。

朱克曼认为,精英科学家除了提供更优越的科研条件外,还包括将学生引入优势资源网络。她将这样一种机制称为“优势积累”——那些在事业的早期即表现出有发展前途的科学家,在从事科学训练和科学研究上,都被给予较好的机会和条件。当某个人一再获得有利条件或奖励时,优势就会积累起来,促使科学家越来越快地成长。

但是,这个机制并非一成不变的。一篇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的论文表明,促进科研人员提高学术效率的不是他们接受学术训练的环境,而是他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环境。同时,现在和过去的工作地点都会影响学术成就。

赵万里也指出,出身或融入一个优秀的科学共同体或学术谱系,并不必然意味着一定会取得高水平的学术成就。

“在科学家的成长过程中,除了学术出身和学术团队外,个人的努力、社会的制度和文化环境等,也是科学家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因素。”赵万里说。

如何形成一流的学术传承

诸多学术谱系相关研究表明,出现一个或一批一流科学家或许并不难,难的是要在本国的科学传统内涌现出一批一批、一代一代的优秀科学家。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分析日本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时指出,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科学工作者中密集的师承关系是十分突出的。

事实上,中国和日本一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传统都源自国外,为何日本能够有着更为密集的师生传承呢?

赵万里表示,这种现象与文化和制度有关。“师徒制”本来是中国科技文化的传统,但这一传统近代以来被弱化了。长期以来,师承关系被认为是一种封建的“私人关系”,被科层化的同事关系或同行关系所替代。加之文革期间我国科学事业出现了较长时间的停滞,科学的代际传承一度中断。改革开放以来,“师徒制”在传统技术领域逐步恢复,在科学教育体系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层面也有所强化。

“但在科学研究组织中,其重要性则受到‘大科学’模式的排斥,被认为不适应当代科学团队化、国际化趋势的要求,易于衍生‘近亲繁殖’,不利于学术创新。” 赵万里强调。

那么,如何在当前的科研环境中形成一流的学术传承呢?赵万里表示,除了学术大师外,学术自主性也是形成一流学术传承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原创性、基础性的科学领域,优秀的学术共同体是通过跨世代的学术合作自然形成的。

“制度上的一刀切,比如现在很多高校不允许留自己的学生,看似有利于科学的智力杂交,但辩证地看,也弱化了学术积累,助长急功近利的短平快追求。”赵万里说。

相关文章

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讲活动长沙举行

5月27日,2024年全国科技活动周轮值主场活动——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系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宣讲活动暨中国医院科研诚信联盟年度学术活动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举行。活动现场。王昊昊摄据介绍,青年科研人......

北科大新增一专业

5月18日,2024年校园开放日暨高招联合咨询会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举办,各在京招生学院以及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近50余所“双一流”......

中国科大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包小辉、张强等首次完整实现了基于单光子干涉的远距离双节点纠缠,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国际首个城域三节点量子纠缠网络。该工作使得现实量子纠缠网络的距离由以往的几十米整整提升了三个数量......

科学家精准改良结瘤固氮大幅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

近日,我国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精准调控根瘤数量,实现碳氮平衡的高效固氮,从而在大田种植条件下大幅提高大豆产量和蛋白含量。他们同时提出“优化结瘤固氮促进高产优质”的精准育种新思路。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植......

“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举行

5月10日,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共同主办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在国家大剧院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进化古生物学家舒德干教授,“科......

杜江峰等在《现代物理评论》发表综述论文

5月8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及其同事石发展,与南京大学孔熙、德国乌尔姆大学FedorJelezko、德国斯图加特大学JörgWrachtrup等,应邀在囯际物理学权威......

科幻教育沙龙首场活动在京举办

5月1日,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承办的科幻教育沙龙首场活动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科幻教育沙龙活动从科幻教育视角出发,旨在提升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激发其好奇心与想象力,增进科学兴趣,......

诺奖得主论文因数据问题面临审查

由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ThomasSüdhof合著的几篇论文正在接受审查,因为线上评论者对数据重复、图像差异和其他问题提出了质疑。ThomasSüdhof 图片来源:JORGEGUERR......

中国空间站第六批实验样品交付科学家

实验样品。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供图近日,中国空间站第六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十七号飞船顺利返回。此次下行返回的科学实验样品涉及23个科学实验项目,包括人成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蛋白质......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盛大启幕:汇聚百余位院士专家

——首届分析科学与仪器大会(第一轮通知)为了推动我国分析科学与仪器领域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学研用联合协作,促进分析科学基础研究和仪器研发,提升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的水平,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决定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