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22 10:18 原文链接: 干旱胁迫导致玉米ASI增大机制获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863.shtm

干旱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自然灾害。玉米作为雌雄同株异花的植物,雄性和雌性花序的协同发育对籽粒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植株产量。当玉米雌雄穗分化时遭遇干旱胁迫,其散粉(雄穗成熟)和吐丝(雌穗成熟)时期会产生明显的时间间隔(ASI),从而造成雌花授粉失败,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对于干旱胁迫导致ASI增大的机制几乎一无所知。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秦峰团队在《植物细胞》在线发表论文,揭示了干旱胁迫导致玉米ASI增大的新机制。

干旱胁迫下,对玉米雌雄穗发育的精细比较发现,相较与雄穗,干旱胁迫对雌穗发育影响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干旱胁迫严重推迟了雌穗发育、减缓花丝生长速度,因而导致ASI增大。

与以往研究不同,该研究对正常生长及干旱胁迫下发育至相同生长时期的雌穗的转录组分析发现,虽然干旱胁迫推迟了雌穗的生长发育进程,但对雌穗花器官分化和建成相关基因影响较小。然而,在花丝伸长期,干旱严重抑制了生长素相关基因(如SAUR)、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细胞壁前体合成酶相关基因和大量细胞伸长生长相关基因(如Expansin、Aquaporin、XET等)的表达。且这些基因的下调表达可能最终导致了花丝伸长速率。

在228份玉米自然变异群体中,对上述细胞伸长生长相关基因的候选基因关联分析显示,一个扩张蛋白基因ZmEXPA4胁迫下的下调量与ASI之间存在显著负关联。利用在花丝伸长期且干旱诱导型启动驱动ZmEXPA4的表达,可在不影响株高等性状的前提下显著降低干旱胁迫诱导产生的ASI。

该研究对干旱胁迫导致玉米ASI增大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见解,并对改良ASI性状提出了新策略。

相关文章

全球水资源压力再分配机制和公平性效应获揭示

全球范围内,有超过20亿人居住在受严重水资源短缺影响的国家,约有12亿人仍然缺乏基本的安全饮用水服务。与农业贸易相关的虚拟水转移可能有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重塑全球水资源使用的分布格局,并在不同收入的人......

北京怀柔区举办“科技遇见传统文化”主题活动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4/520630.shtm4月10日,北京怀柔区雁栖镇“2024年美好‘栖’妙之旅——科技遇见传统文化”主题活......

沪上首台磁共振加速器投入临床应用

4月9日上午,上海首台磁共振加速器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式投入临床使用。“最新癌情数据显示,我国年新发恶性肿瘤患者超过482万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主任章真表示,作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

首次“中斯联合海上鲸类科考调查”在斯里兰卡举行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深海所)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研究员李松海一行6人(以下简称访问团)赴斯里兰卡开展海洋哺乳动物研究和保护合作。期间,访问团在斯里兰卡国立水资源研......

关于举办软件检测实验室认可技术培训的通知

关于举办软件检测实验室认可技术培训的通知 <字体大中小> 作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时间:2024-04-09关于举办软件检测实验室认可技术培训的通知......

海洋保护区对鱼类种群的恢复并无帮助

海洋保护区的目的是让成鱼种群从过度捕捞中恢复过来,但根据一项为期12年的研究发现,加勒比海海洋保护区的鱼类数量并没有反弹。研究人员表示,海洋保护法规执行不力、海岸开发和水温上升都可能是罪魁祸首。相关论......

王琦院士:做科学研究要摆脱“熟视无睹”的习惯

“不同的土壤生长不同的植物,不同的体质也易患不同的疾病。”4月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王琦做客华中师范大学博雅大讲堂,在科学会堂一楼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从零到一的故事”......

研究揭示莲雾果实成熟发育最重要的调控基因

莲雾,又名水蓊果,属桃金娘科蒲桃属热带常绿乔木果树。广泛种植在我国广西、海南、广东、云南、台湾等地。莲雾果实口感脆嫩、味道清甜,水分充足热量低,富含膳食纤维,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莲雾作为新兴的热带水果......

华东理工赵玲获评“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

近日,“2023年上海市巾帼创新领军人物”揭晓,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赵玲入选。赵玲主持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聚合物材料的轻量化技术”,开发了高效聚合装备、聚合物微孔发泡材料绿色制备等创新技术,......

“科技史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在京成功召开

4月8日,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和南开大学联合主办的“科技史经典译丛”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汇聚了众多科技史学者、出版专家,共同探讨科技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