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9-07 09:31 原文链接: 我国刷新模拟饱和潜水载人实验深度亚洲纪录

  493米,潜水员“闯关”成功

  9月6日,李刚、倪磊、叶永利、孙志江4名潜水员在饱和潜水高压实验舱内结束为期19天的模拟水下生活,安全顺利地走出舱门,标志着我国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载人实验获得成功。

  水下期间,4名潜水员佩戴头盔,身着潜水服,先后潜入巡水舱,在模拟493米深水环境下进行了拆装法兰盘、拧螺帽、搬重物、水中行走寻找物品等深潜作业。

  此举,是我国继1989年之后再次刷新模拟饱和潜水载人实验深度亚洲纪录,成为世界上第九个掌握突破400米深度、潜水员直接暴露在高压环境下作业技术的国家,处于世界第八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出舱仪式并讲话。

  此次实验在海军医学研究所进行,使用的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500米饱和潜水实验设备,首次采用自行研究的饱和加减压方案。潜水员在相当于480米水深的居住舱里停留达49小时。

  经过对4名潜水员的中枢神经功能、体能智力、心理情绪和呼吸、脉搏、血压、体液等14个方面指标进行连续实时监测,以及多种医学手段跟踪观察,他们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正常,感觉良好。

  此次载人深潜实验,成功摸索出了一套科学、实用、安全的大深度饱和潜水程序,创新了一套先进、完善、有效的深潜医学监护和干预手段,培养了一批适应深潜环境、掌握深潜技术、熟悉深潜程序的大深度饱和潜水员,将为潜水员水下高压环境出舱,并较长时间作业奠定良好技术基础,对提高我国海上援潜救生、沉船打捞、水下施工、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等作业能力,推动潜水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400米,进入人体高压耐受极限区域

  “超过400米,通常从生理学意义上讲,就是大深度潜水,进入到了人体高压耐受极限区域。”潜水医学研究室研究员、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项目负责人肖卫兵告诉记者,350米时是35个绝对压,700米时是70个绝对压,看起来,压力增加了大约一倍。实际上,身体负荷并不是按这样的规律增加的,“超过一定压力后,生理负荷增加得更快。潜的越深,加压就越慢,需要更长时间来适应。我们判断,这个转折点就是400米。因此,超过400米,是一个质的变化,各项指标在超过400米后变化比较大”。

  “这个项目最关键的难点就是加压、减压方案的制定。人进去时是常压的,在较短时间内加压到450米,加得快不行、慢也不行,既要有一定效率,又要保证安全。”海军医学研究所所长、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陶永华介绍,脱险和潜水一样,都要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深度越大、越要探索。要保障安全加压到450米,这是第一个难关。只要加上去了,第一阶段实验就成功了”。

  “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克服了很多困难。”海军医学研究所政治委员、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黄孝虎告诉记者,“我最关心设备,因为压力容器应该密封,人在里面正常生活、工作,每天要往里面递食物、换洗衣服,要跟外界沟通,通道一旦出现问题就容易出事。所以,我们要求反复进行递物桶传递实验,即使影响进度,也要绝对服从安全”。

  4个人,样本小但数据很有说服力

  “这次实验只有4个人,样本虽然小点,但反映的是客观规律。如果重新再做一次‘450实验’,再换4个人,应该还是这个变化。”肖卫兵介绍,实际上,到了接近500米深度,不管耐受性好不好,该有的变化和反应都能出来,所以说这4个人的数据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陶永华介绍,目前我国的潜水医学研究,不管是从深度、保障方法到脱险,医研所都是第一的。地方上潜水大都在50至80米左右,主要是商业价值。遇有急难险重任务,就需要医研所来保障,比如,“跃进号”打捞、南京长江大桥施工等,“执行大深度潜水的医学保障任务,目前只有靠海军”。

  “从工业水平看,我国能制造出满足700米的设备,但主要障碍是人的耐受性。”肖卫兵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法国、美国模拟潜水已达到近700米。几十年来,始终在这个深度徘徊,从这点来看,700米,也就是人类极限了。

  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提供支撑(专访)

  记者:为什么要不断进行各种潜水实验?

  陶永华(海军医学研究所所长、模拟480米氦氧饱和潜水实验项目领导小组组长):随着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探测海洋的深度越来越深,与载人航天飞行的意义是一样的。

  某种程度上,因为现在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比对太空的了解少得多,海洋到了一定深度,人就下不去。所以说,越往海底走,难度越大,不可预测的东西很多。

  记者:实验过程中对潜水员如何培训?

  陶永华:潜水员的训练,意义就在于保障我军防护救援装备形成战斗力。

  现在,我们结合实验开展办班,共办了6次班,包括3期潜水军医班、3期潜水技术操作培训班。我们现在用的这套设备,跟部队船上的设备从功能上、操作上类似,他们在这里掌握原理后,回去就能操作设备。

  记者:潜水实验成果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得到哪些具体应用?

  陶永华:这次实验成功,为国家海洋战略发展提供了支撑。现在中海油、中石油都在跟我们合作,特别是墨西哥湾海底漏油事件发生后,他们也都非常重视,万一海上油井出事,要封堵,除了装备,还要有人下去潜水,这就需要保障。

相关文章

青岛成立西凯生物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近日,青岛大学·西凯生物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青岛揭牌成立。该中心是由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分中心、青岛大学、青岛西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产学研平台,将围绕慢阻肺、慢阻肺合......

重庆医科大学获批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近日,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定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通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突显出重庆医......

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单位变更公告

   依据《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2017年修订)》中管理部门负责“批准中心的建立、调整和撤销”的规定,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AI如何改变医疗未来?

众所周知,由于数字革命,数字技术解放了广大医生、护士和研究人员,医护工作者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更高层次的认知任务和患者护理上,而人工智能的使用,势必将此提升到新的水平。图片来源于网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

深入解读纳米医疗的研究现状

如今,纳米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推动了各个研究领域的迅猛发展,当然纳米科技对医学研究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纳米机器人可充当“微型医生”,解决了医生用传统技术难以解决......

将基因测序与医学研究相结合

由于科技的进步,基因组测序的价格从2001年的1亿美元降至如今的几千美元。因为价格较低,现在很多人仅仅因为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就开始尝试基因测序技术。但是基因测序尚未普及。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的Lesli......

同济大学等处Genes&Dev揭示DNA修复的新型调节因子

来自同济大学医学院、美国梅奥诊所(MayoClinic)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将UHRF1确定为DNA修复的一个新型调节因子,并揭示了一种模型,在这种模型中磷酸化-去泛素......

美国医学领域资金投入增速放缓研究领先优势下降

美国研究人员13日发表报告说,过去10年,美国医学研究领域的资金投入增速明显放缓,而全球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等亚洲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正大幅度增加,美国可能会在今后10年内失去医学研究领头羊的地位。这项......

美国停止资助用黑猩猩做医学研究

美国顶尖医学研究机构国家卫生研究院1月25日表示,该机构准备修订使用灵长类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的政策,今后将不再资助使用黑猩猩的科学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说,它计划重新审视所有正在进行中的使用黑猩猩的研究项......

曹雪涛:建新型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成当务之急

“社会发展到今天,健康已成为我国13亿人口的重要追求。”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曹雪涛院士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科技大会上指出,十八大明确提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然而我国现行医学科研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