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7-22 09:52 原文链接: 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功率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诞生

  7月21日,记者从中船重工第七一二研究所获悉,该所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最大功率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其热能利用率可达18%以上。标志着我国已具备200kW—1000kW大功率等级的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全套装置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成为国际上少数几个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但在能源利用率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特别是对于200℃以下的超低温工业余热的利用和开发仍是空白。如何有效回收高温热水、低温烟气等工业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热能,提高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是当今世界节能环保产业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七一二所研制的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其工作过程就如同家用冰箱制冷的逆循环。它以一种低沸点的有机物作为媒介,将工业过程排放出的各种高温热水、热汽及低温烟气等低品位热源,通过循环转化,变为高温高压的气态物质,驱动汽轮机使电机发电,连续不断对外输出高品质电能,从而降低环境污染。该装置可广泛应用于水泥、玻璃、陶瓷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回收利用,能有效针对70℃以上热水或100℃以上烟气等工业余热进行发电,具有热电转化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占地面积小、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有专家指出,如果把全国的工业余热、废热回收起来,每年产生的电量相当于几个“三峡工程发电”。

  目前,七一二所围绕大功率超低温余热回收发电装置已申报4项发明ZL,完成4项软件著作权登记。

相关文章

科学家开发出超低温无负极锌离子电池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吴忠帅团队和韩国延世大学Sang-YoungLee教授、高丽大学SangKyuKwak教授等合作,在超低温锌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合作团队在水系电解质中引入......

新研制纳米粒子,可用于外太空温度测量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科研人员研发出发光纳米粒子,可用于超低温高精度温度测量。科研人员表示,掺有钕离子的氧化钒和氧化镥纳米粒子具有磷光体特性,其能够吸收入射到其上的红外辐射并重新发射,这种辐射的性质很......

我国刷新超低温天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纪录

记者11月30日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获悉,于11月29日晚间在该中心成功实施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刷新了我国在超低温天气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的纪录。据悉,我国曾于2002年12月30日在低温环境......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三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学研究领域10余年来悬而......

我国科学家首次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分子间的碰撞共振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和赵博教授带领的团队首次成功观测到超低温下原子与分子三体系统之间的碰撞共振,揭示了此前只见于理论探讨的原子—分子相互作用的量子本质,解决了超冷量子化学研究领域10余年来悬而......

荣成首个国家级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实验室建成使用

记者从荣成市人民政府新闻中心获悉,近日,威海首个国家级超低温空气源热泵实验室在荣成市建成投入使用。该实验室由荣成市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园内的一家公司投资建设。据悉,实验室投资300多万元,面积130平方......

项目“陶瓷隧道窑余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顺利通过验收

近日,受广东省科技厅委托,由中科院广州分院组织的“陶瓷隧道窑余热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会议如期召开。专家组成员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文档资料,观看了成果演示,经质询和讨论,认为该项目完成......

“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验收

由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余热余能回收利用关键技术及示范”项目完成了立项通知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通过技术验收。该项目研究了烟气余热回收和水分回收技术,提出了电站锅炉新型烟气余热及水......

“超低温智能石油钻机电传动系统”研发成功

针对寒冷超低温工况环境和钻机总体技术要求,天水电气传动研究所研制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认证的寒冷地区作业的钻机电控设备,该系统完全适合-45℃—-85℃工况环境,近日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设备在临近北......

工程热物理所功冷联产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中,动力设备的中温排烟余热高效利用是实现能的综合梯级利用的重要一环。余热利用过程常常发生热源温度过高,即中温利用断层现象,降低了余热的利用效率。基于正逆循环耦合的余热功冷联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