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05 11:14 原文链接: 昆明动物所精神分裂症遗传易感研究取得进展

  精神分裂症是一类病因复杂的重症精神疾患。目前,对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存在多种假说,包括神经递质假说、神经元连接假说、神经发育假说及神经细胞膜磷脂代谢异常假说等,但这些假说迄今都不能完全解释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复杂性。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姚永刚研究组张文博士等针对我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介导神经元连接的神经细胞粘连因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NCAM1)基因变异的分析,发现该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rs2301228与精神分裂症遗传相关,这一结果可在来自不同地区的独立样本中得到验证。针对rs2301228位点的进一步分析表明,易感等位基因“A”可显著降低该基因的转录水平。

  同时,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浆NCAM1水平远低于正常人;在猕猴神经元前体细胞定向分化成神经元的过程中,NCAM1基因的转录水平明显增高。上述研究结果表明,NCAM1的表达水平与神经元发育和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位于该基因启动子区的rs2301228位点可通过调控NCAM1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精神分裂症的发生。该研究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的神经元连接假说和神经发育假说提供了证据。

  该研究结果近期发表于Schizophrenia Research。

  中南大学湘雅附二院陈晓岗研究组、昆明动物所郑萍研究组、昆明医科大学附一院许秀峰主任科室是该工作的合作团队。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

相关文章

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首个纯“国产药”来了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长长的处方单上,“纯国产”缺席,“国外技术”成了主角。现在,好消息来了。一月中旬,由烟台大学分子药理和药物评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主持研发,中国首个自主研发、开展全球注册的、具有自......

日本研究团队发现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大型转运蛋白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怀疑细胞胆固醇转运蛋白的突变与精神疾病有关,但很难证实这一点,也很难确定其背后的机制。近日,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综合细胞材料科学研究所Kazum......

2项新冠研究入选,2020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公布

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开展2020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的评选,延续了将项目成果进行知识创新类和技术创新类分类推荐和评选的方式,组织成员学会推荐,由生命科学、生物......

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克星”基因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水稻白叶枯病的“克星”——持久抗病基因Xa7。通过揭示Xa7高抗、广谱、持久、耐热特性的新抗病分子机制,为水稻白叶枯病的长效防控奠定了基础。白叶枯病是我......

中国专家学者取得基因编辑治疗研究创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该病愈后易复发,并成为导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病既无疫苗可用,也无药物可根治的现状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记者1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科院遗传发育所)获悉,该所储成才研究团队通过对过去100年间收集于全球不同地理区域52个国家及地区的110份早期水稻农家种在不同氮肥条件下进行全面的农艺性......

JBC:与精神分裂症相关的胆固醇转运蛋白ABCA13突变

科学家们一直怀疑细胞中胆固醇转运蛋白ABCA13发生的突变与精神疾病有关,但却很难证明这一点,也很难确定它是如何发生的。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日本京都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提供了证据表明ABC......

改变一个基因杨树不再“飘雪”

  杨树在全球广泛分布,是主要的造林用材树种之一。但是杨树飞絮为自身带来了不少“差评”,严重制约了杨树产业的发展。通过克隆控制杨树雌蕊和雄蕊发育的基因是实现不飞絮、少花粉杨树品种培......

新“基因剪刀”可切除免疫缺陷病毒基因

  据在线发表于《自然·通信》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美国科学家已成功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中编辑了SIV(猴免疫缺陷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密切相关,即艾滋病的病因)。这一突......

科学家获得首个两型结实植物基因组

  地上/下两型结实是被子植物中一类独特的结实方式。被子植物中13科24个属存在两型结实现象,两型豆为豆科两型豆属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常生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坡,分布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