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2 09:30 原文链接: 朱作言郑永飞:如何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有感于某些外国科技期刊 郭红松绘

  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活动中心之一,正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然而,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体系还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短板——科技类学术期刊(以下简称“科技期刊”)。因为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科研成果产出的需要,导致大量的本土优秀科学论文“交钱发出去”又“付钱买进来”,科研产出的版权归国外出版商所有,成果的首发权和话语权受制于人。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了“中国科技类学术期刊发展战略研究”项目,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千余位各界专家学者和期刊管理者参与了研讨和调研。本期我们邀请《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总主编朱作言院士、《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主编郑永飞院士撰文,谈谈调研时的感受和政策建议。

  1.我国是科技期刊大国,但还不是强国

  1665年,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代替书信,开始在学术交流中发挥作用。经过300多年来的发展和演变,科技期刊已经成为记录和交流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在过去100多年中,80%以上的世界科技创新成果首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科技期刊在发布和记录科研成果、推动学术交流、引领科技发展、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种媒体相互融合,新的传播方式不断出现,期刊的形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发布主渠道的本质功能始终没有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趋势:某些曾经很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正在被国际大型出版商业集团巧妙地用于追逐巨额利润,使学术出版偏离原来的使命,让科技成果的交流付出沉重代价。

  当前,我国虽然进入了科技期刊大国行列,但还远不是科技期刊强国。总体上,我国科技期刊在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不能令人满意。科技期刊出版资源分散,整合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在创新发展中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近10年来,部分科技期刊通过改革,质量快速提升,学术指标进入了国际同类期刊的前列,但这些期刊运营的诸多环节都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而且给国际出版平台转让了相当一部分版权,尚未具备自主良性发展的能力。所以,做大做强科技期刊是我们建设科技强国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大挑战。

  2.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从国家有关部委到科研院所,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国内科技期刊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国家财政对期刊的投入力度也大幅增加。例如,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质量水平、创新性和社会价值,推动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期刊上发表,推进已发表科研成果在一定期限内存储到开放的公共知识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中国科协联合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共同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大力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便于国内学术界第一时间获取和利用”。中国科协先后牵头实施了“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从2013年启动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力度大、目标明确,在支持我国科技期刊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创办有国际竞争力的英文学术期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具体操作层面,有关部委和科研机构采取了相应措施,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教育部在2016年第四轮高校学科评估中,要求提供发表在国内期刊的论文比例,由以前规定的不少于1/4提升到了不少于1/3。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2016年明确要求,从2019年起的院士候选人10篇代表性著作中,至少应有1篇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或其他中国优秀期刊上发表。

  但是,偏离学术本质的评价体系在我国部分研究机构和高校仍然留有市场,严重影响着科技期刊发展政策和办法的实施效果。例如,在学术考核和评价中,不是由同行专家认真分析实质性的学术贡献,而是片面强调论文的期刊引证指标,用期刊的影响因子代替论文的学术水平。要知道,某些商业出版集团为了提高旗下刊物的引证指标,采取了很多非学术的手段将指标推向虚高,这已不是秘密。这种片面追求影响因子的评价方式严重地影响着科技界,特别是对年轻学人的科研价值取向和研究方向的选择产生了严重的负面作用。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不仅中国的科技期刊发展举步维艰,就连许多国际学术团体的百年经典学术期刊也黯然失色。因此,必须尽快落实国家和相关部门的政策和办法,补上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期刊这块短板。

  3.多方协同,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基于上述情况分析,我们认为应协同行动、标本兼治,办好中国科技期刊。

  第一,国家科技和期刊主管部门从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的全局出发,制定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规划,推动期刊分类发展,像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样,引导和支持办好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英文科技期刊和重要的中文科技期刊,并建设国家级非盈利的科技成果开放获取交流平台,让我国科技期刊发表的重要成果能及时在全球同行中传播;具体落实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优化学术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制定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科研成果优先在我国中、英文科技期刊上发表的具体要求和细则;采取有效措施彻底扭转现行不合理的科研成果评估办法,为科技人员在国内期刊发表优秀成果排除后顾之忧。

  第二,科技界要将办好中国科技期刊作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对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自信,热情支持办刊、积极投身办刊,从投稿、审稿、推荐和宣传等多渠道参与中国科技期刊建设。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要把期刊主编和编委作为重要岗位对待,把参与期刊的工作计入业务绩效考核内容。

  第三,出版部门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延揽具有国际大刊工作经验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设专业化职业编辑出版队伍,按国际优秀期刊的标准组稿、审稿、发稿和运营,锐意改革创新,立志打好翻身仗。

  总之,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国家科技主管部门决策层、科学技术专家、出版界三方面力量的协同行动,实现标本兼治。建议把今后一个特定时期作为特殊时间窗口,实行果断的刚性政策,严格要求科技界的精英骨干人员带头将国家公共财政资助的主要优秀研究成果投稿到国内期刊,限制使用国家科研经费支付高额开放获取期刊的发稿费用,禁止科技单位重金奖励在国外期刊发表科研成果,禁止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的学术质量。

  希望通过5年~10年的努力,我国能在主要的一级学科和前沿科学领域成功创办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期刊,融入世界优秀科技期刊行列,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支撑作用,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贡献。

相关文章

科技期刊,离世界第一方阵有多远

作为科技成果同行评价、交流、展示的载体,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科技期刊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应有之义。从某种意义上说,谁掌握了科技期刊,谁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科技话语权。早在2018年,中共中央就通过了《......

又一重要立项名单公布!50项

12月18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网发布《关于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持项目拟入选项目公示的通知》,遴选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青年人才支......

科技期刊编辑应做好“科学守门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们很少反问,为何在每个时代,“伯乐”都是“稀缺资源”?并非世无伯乐,而是做个伯乐需要过硬的德行。同样,中国的科技进步需要一批“伯乐级......

中科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

  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召开全院科技期刊工作视频会议。中科院党组书记侯建国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吕昭平应邀出席。中科院副院长高鸿钧主持会议。会议分析了中科......

科技期刊支撑服务体系二期建设项目申报通知

各有关单位: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服务“科创中国”的大局建设,提升学会管理服务平台的一流科技期刊模块建设水平,服务推动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根据年度工作计划,通过申报评......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不容乐观,论文收录流失严重!

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第三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对当今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做出分析,他表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滞后,面临流失、弱小......

破除“唯论文”!江苏、吉林、福建等省份动真格了

今年2月,国家相关部委连续下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与《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两个重量级文件。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

中国科协:呼吁我国科技期刊加入世卫新冠肺炎数据库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科技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进行了总动员。科技期刊第一时间投入战斗,密切跟踪科研攻关进展,紧贴一线诊疗实践,快速发表优秀成果,荟萃科学抗疫中国智慧,强化国际共享合作,充分彰显了......

科协发布关于2020科技期刊项目的申报通知

各有关单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意见》(简称《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2020年工作计划,从图书编制和视频制作、学术研究、交流研讨、保......

2020年度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启动

关于启动2020年度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工作的通知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秘书处(办公室):为加快推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推动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相适应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根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