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8-27 10:11 原文链接: 李昂:化学前行魔幻继续


  化学或许是对我们生活影响最大的科学。《自然》近期推出的《2014,化学家的选择》的专题报道,让大家有机会一睹化学领域可能出现的激动人心的变化。

  一些关键信息来自两周前刚结束的美国化学会2014年秋季会议,最重头的与“梦之机器”有关——化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构筑这样一台机器,它能合成任何化合物;其他亮点还包括在实验室中模拟光合作用的研究,以及利用先进技术对液态水精细结构进行表征、一种可以合成形貌单一的纳米管的新方法等。

  在全球化学界,美国化学会会议相当于一座风向标,它的议题往往指向化学研究和化工产业的方向。这项盛会每年春秋举行两次,通常云集着全美近1.5万名化学家、工程师,以及全球一大批化学精英。在今年的秋季会议上,越来越多迹象表明,机械、电子等技术和工艺将更大幅度渗透到化学的领地,进而极大地改观化学的面貌。

  “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目标是造出这样一台机器:输入‘抵御H7N9流感病毒’,它就会将此功能“翻译”成化学结构,并自动设计合成路线、输出产品。”

  有机合成化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医药、材料、能源等方面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21世纪,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合成产品。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合成化学家却只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影像——正如《自然》杂志报道中所描绘的“炼金术士”那样,一副远离世事的样子。

  这种“疏离感”恰好反映了有机合成研究工作的专业性。有机合成化学家通常要接受长年的职业学习和训练,很多人需要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即便如此,精细的专业划分也使他们局限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和其他学科泾渭分明。

  然而,有机合成领域的积累和思考,加上工程科学、信息科学、分析科学等其他学科的强大助推,可能会使这一学科及其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以全新的面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在2014年美国化学会秋季会议召开之际,《自然》杂志刊发这组报道,对有机化学近年来的深刻变革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也带来了有益的思考。美国化学会年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化学界盛会之一,迄今已有100余年历史。它是全世界化学家共同的舞台,不仅展示科研成果,更带来科学思维的碰撞。近年来,对于化学科学的许多新生长点,例如绿色化学、能源化学、可持续性化学等,它都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炼金术士”变革的第一步,是用自动合成机器代替人工,合成化学前沿研究所需的分子。如果一个大学生能替代数十个“炼金术士”,那么,从节约人力和时间的角度,这个方向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为此,我们需要一部异常精密、可靠的自动合成机器。它的任务比任何一台数控机床都要复杂得多——它加工的对象,是在由原子组合而成的千变万化的有机分子,而“刀具”则是微观上操控共价键的化学反应。

  值得欣喜的是,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以及英国剑桥大学和南安普敦大学的化学家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已在自动合成机器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技术和理念已对制药工业产生立竿见影的影响。

  接下来的一步则要困难得多——为自动合成机器再装上一个懂得化学的“智能大脑”,利用大数据分析能力,就可以找到几乎能合成任意有机分子的最优方法,而这正是众多顶级“炼金术士”穷其毕生精力试图获得的秘方。

  这样,一个粗通化学基本常识的中学生,只要输入一个有机分子的结构,机器将很快直接输出真实的合成产品。

  通过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看到了造出这种智能机器的可能性。当然,如果这类机器发展到较高阶段,“炼金术士”的主要职责也将从“炼金”转为研制“炼金炉”,而具体的操作任务将变得极其简化。

  最后一步在目前看来仍旧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果我们在机器上输入一种功能,例如“抗禽流感病毒H7N9”,那么它就可以将这种功能“翻译”成化学结构,并自动设计合成路线,输出产品。这是药物研发领域梦寐以求的图景,也将对我们的未来产生巨大而积极的改变。

  20世纪初的化学大师们根本无法想像今天的化学所达到的高度,同样,我们也无法预料未来的化学将以何种神奇的方式改变人类。可以肯定的是,尽管面临很多挑战,经过化学家的不断思考和探索,化学合成将会更绿色、高效、易懂,也更贴近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李昂,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部分由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在读博士郑庆飞编译)

相关文章

46位拿到“新基石”连续5年2500万不看项目只看人

2023年10月30日,腾讯公司“10年100亿元资助基础研究”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第二期名单发布,来自数学与物质科学、生物与医学科学领域的46位科学家上榜,成为第二批“新基石研究员”。2023年第......

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召开重大项目评审会议

2023年10月19日-20日,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在北京组织召开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评审会议。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于吉红院士出席会议并讲话。化学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杨俊林主......

爱“迟到”的诺贝尔奖让科学家获得认可的道路越来越长

近日,2023诺贝尔奖揭晓。能够获得这项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奖项,是对获奖者努力的最大认可。但是有研究发现,这种“认可”到得越来越迟了——几乎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有诺贝尔价值的发现到获得该奖项......

我国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糖精准全合成

糖是人类生命活动及日常生活中重要物质,也是当今工业生物制造的关键原材料。迄今为止,人类对糖的获取主要依赖于植物类生物质资源。然而,这种传统的“二氧化碳-生物质资源-糖”的加工过程,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

Science刊发生医学院张含悦博士等关于铁电化学设计的观点文章

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和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自主课题的资助下,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张含悦与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熊仁根合作在《科学》......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多重四极杆质谱仪中标候选人

项目名称: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招标项目编号:0834-2341SH23A267招标范围:化学高分辨多重四极杆质谱仪1套招标机构:上海中招招标有限公司招标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开标时间:2......

科学家首次发现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化学遗迹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

大化所开发金属辅助氮化合成宽光谱捕光催化材料新方法

 近日,我所太阳能研究部太阳能制储氢材料与催化研究组(DNL1621组)章福祥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低功函金属粉末(Mg、Al、Zr等)辅助氮化的合成新方法,实现了在低温、短时间内高效氮化合成......

苏州大学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目前,能源短缺危机以及碳排放问题正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核电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作为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何安全高效处理处置核燃料循环所产生的强放射性核废料,仍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近日,苏州大学放射......

少而精!Nature:两个人破解170年化学难题

文|《中国科学报》记者李思辉见习记者孟凌霄近日,武汉大学一名刚入职一年的年轻教授,在《自然》发文破解了一个困扰科学家170多年的化学难题。他就是陈才友,是该论文通讯作者之外的唯一作者。落“樱”缤纷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