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1-12 16:32 原文链接: 根瘤和菌根

  (一)根瘤

  豆科植物的根系上常常有一些瘤状结构,称为根瘤(图24-l)。根瘤是由于根瘤菌从根毛侵入,然后穿入皮层的细胞,大量繁殖,同时分泌一些刺激物质,使邻近的皮层细胞强烈分裂,体积膨大,在根上形成了瘤状突起。

  根瘤菌一方面从皮层细胞吸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它能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变成能被植物利用的含氮化合物,成为植物氮素营养的一个来源。因而根瘤菌和高等植物是共生的关系。

  取蚕豆和大豆(Glycine max)根系,观察根瘤的外部形态。在较幼小的侧根或主根上,有一个个球形的瘤状突起物,表面比较粗糙,且高低不平,有的呈白色或浅绿色,有的呈粉红或红色。根瘤的大小不一,但都明显地比根的直径大,它们大多分布在主根或一级侧根上。然后取蚕豆根瘤横切面的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细胞的强烈分裂和体积的增大,使皮层部分畸形增大,形成了瘤状突出物,结果使根的维管柱以相当小的比例偏在一边。在高倍物镜下可以看到皮层细胞中分布有许多染成蓝黑色的短杆菌,这就是共生的根瘤菌。

  (二)菌根

  菌根是与真菌共生的根,真菌从植物获取所需的有机营养。反过来,它又供给植物体以水分和无机盐,有些真菌还有固氮作用。按照真菌在根中的着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两类: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很多木本植物和裸子植物都可产生菌根,如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圆柏(Sabina chinensis)、柳树(Sa-lix)、鹅耳枥(CarPinu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山杨(Populus davidiana)、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桦树(Betula)等等。

  1.外生菌根 挖取松树(Pinus)的最细小具根尖的侧根,观察其外部形态,在根尖看不到根毛,根的前端变成“Y”形的钝圆的短柱状,好似一个小短棒,许多菌丝包在根的外面(图24—2)。从切片上可看到真菌的菌丝体侵入皮层细胞的细胞间隙,但不侵入细胞内部。其它植物的菌根从外形上看也是短粗的棒状,好象较僵硬的样子。

  2.内生菌根 取地锦槭(Acer mono)幼根横切面的永久制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根的各部分结构完好无缺。角质层、表皮层、皮层和维管柱界限分明,在大部分皮层细胞里有被切成片段的真菌的菌丝体,而在细胞间隙里是没有菌丝的。


相关文章

新研究揭示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逆性

近日,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唐明/陈辉团队分别在MicrobiologySpectrum和IndustrialCropsandProducts发表了菌根......

植物利用“树联网”通信存疑

《自然·生态与演化》杂志最近发表的一篇观点文章认为,引用偏倚和过度阐释结果,可能导致对共生菌根网络——“树联网”及其在森林中的作用产生重大误解。这些发现基于文献综述和引用分析,表明对菌根网络的三种常见......

菌根类型调控亚热带森林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的新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生产力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养分供应是生产力维持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并未充分考虑植物养分获取策略对多样性-生产力关系的影响。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约85%的维管植物与菌根......

菌根共生提高酸枣抗盐的秘密获破解

黄河滩地冬枣枣园土壤次生盐碱化状况。盐胁迫下菌根化枣树的适应机制。图片均由论文作者提供在逆境条件下,植物通常会在根际招募微生物来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丛枝菌根真菌就是这样一种土壤微生物,它们与根系共生促......

丛枝菌根共生“自我调节”研究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揭示植物磷信号网络控制菌根共生的分子机制,相关成果以APhosphateStarvationResponse(PHR)-centerednetwor......

不同海拔梯度豆科植物根瘤相关细菌多样性研究获进展

尽管学界关于豆科植物-根瘤共生体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与豆类植物根瘤相关的细菌研究较有限。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曾凡江团队依托昆仑山......

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

研究揭示树种菌根类型对温带森林群落结构的调控机制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而针对森林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为林业生产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土壤养分等环境因子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土......

王二涛小组首次揭示菌根共生过程中碳转运新机制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王二涛研究组首次揭示了在丛枝菌根真菌与植物的共生过程中,脂肪酸是植物传递给菌根真菌的主要碳源形式,并发现脂肪酸作为碳源营养在植物-白粉病互作中起重要作用。6月8日,国际顶级......

大豆根瘤固氮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大豆根瘤共生固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也是一个关乎大豆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农艺性状。但是目前对大豆根瘤形成和固氮效率调控的分子机制的了解还非常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霞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