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1-19 10:40 原文链接: 梁慧珍等定位24个大豆幼苗期根系性状基因

  日前,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和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计划资助下,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梁慧珍等人定位了24个大豆根系相关性状的QTL(数量性状座位)位点。相关研究发表在《理论与应用遗传学》上。

  以梁慧珍为首的研究团队,利用栽培大豆×半野生大豆所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通过多年多点试验,定位了24个控制大豆主根长、根重、侧根数、茎叶重、根体积、下胚轴长度和下胚轴重7个根系性状的QTL位点,发现幼苗期大豆根系性状的遗传机制比较复杂,茎叶重受多基因控制,其余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

  梁慧珍表示,大豆生育前期良好的根系能够提高产量,抗逆品种根系从幼苗期根系生长就表现出发根早、生长快等特点。因此,研究大豆幼苗根系QTL定位对于高产大豆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中国大豆有了精准分布地图

记者1月9日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团队,通过对大豆生产田进行多年多点网格化取样和多种成分的系统分析,全面揭示了我国大豆营养成分的地理分布规律,提出了中国大......

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积累的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研究发现,双功能锌指蛋白类转录因子GmZFP7可正向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为大豆异黄酮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

耐盐碱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召开

9月5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和宁夏大学等单位共同主办高粱大豆新品种及间作模式示范观摩会。在宁夏农业育种专项“宁夏适生优质饲草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繁育”项目支持下,经过多年选育,遗传发育所培育......

研究揭示我国大豆驯化改良进化史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优异基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通过解析大豆地理扩张与育种的全基因组特征,提出大豆进化路线,发掘了大豆不同进化阶段受到选择的候选基因,并从中克隆......

仅一个碱基,改变大豆多样性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陈志长团队发现并证实位于基因5’UTR开放阅读框(uORF)的一个碱基变异导致了大豆群体磷吸收效率水平的多样性。7月1日,相关研究成果以《uORF的自然变异导致大豆磷吸收效率的多......

打破大豆育种瓶颈,这项技术成了关键

大豆育种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颈?如何实现异地品种杂交?我科学家对大豆花粉超低温保存关键技术进行优化,实现了大豆花粉异季和异地应用,打破大豆花粉应用时空障碍,为实现规模化、工程化育种提供了技术支撑。......

我国大豆育种花粉低温保存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

日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合作,对我国大豆花粉低温保存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取得了新突破。这一研究成果实现了大豆花粉异季和异地应用,打......

大豆育种新突破:花粉低温保存打破亲本时空障碍

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大豆育种如何突破父母本花期不遇瓶颈?如何实现异地品种杂交?6月30日,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韩天富与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黑龙江......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有望增长

今天(4月20日)上午,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发布《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22-2031)》,《报告》分析,今年,在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强力支持下,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

另一种“中国芯”,科技会战中重要一环

5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黄淮海科技会战,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如今,一场新的“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正在东北的白山黑水间进行,种质资源的科技创新正是这场会战的关键要素之一。盐碱地化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