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05 14:08 原文链接: 欧航局卫星将在太空书写“植物日记”

  地球表面覆盖着各式各样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情况将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并保护环境。欧洲航天局的普罗巴5号卫星就为此而研制,它将利用一台先进的摄像仪器,在太空中书写“植物日记”。

  欧航局5月4日发表公报说,普罗巴系列探测卫星以“小”著称,它们的体积都不超过1立方米,但却有着和大型卫星一争高下的“雄心”。比如普罗巴5号卫星,它的目的就是对地球植物生长情况进行监测。为此,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将它携带的摄像仪器缩小10倍,把玻璃透镜换成更加轻便的铝镜,并将原本独立的3个望远镜合为一体。

  欧航局表示,在过去12年间,欧洲卫星监测地球植物的重任一直由法国的Spot-4和Spot-5卫星承担,它们携带的观测工具十分强大,其多谱段卫星扫描带宽达2250公里,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它们的眼睛。但法国今后发射的卫星将不再携带植物观测仪器,欧航局希望通过普罗巴5号卫星“补位”。

  普罗巴5号卫星预计将于2012年中旬发射升空。

 

  

相关文章

全世界曾仅剩一株人工抢救普陀鹅耳枥已见成效

在世界范围内有许多植物非常珍稀,在中国也有一种植物被称为“地球独子”,它就是——普陀鹅耳枥。“普陀鹅耳枥,是一种仅分布于普陀山岛上的特有植物,目前野生植株仅剩一株,属于极度濒危!”11月24日,上海辰......

富营养化和福寿螺入侵对外来植物入侵影响新进展

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导致许多生态系统经历着外来植物与外来动物的同时入侵。“入侵崩溃假说”(Invasionalmeltdownhypothesis)认为,多种外来生物在入侵同一生态系统时会相互......

他们找到了版纳植物园之“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生物多样性数据记录的重视,以及社会公众高涨的博物记录热情。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下简称版纳植物园)利用国内外资深爱好者,不断丰富版纳植物园的物种探索和记录,版纳植物园的生......

百年植物之谜破解:如何从溪边生长到干旱陆地

最早的陆生植物个头很小,最多只有几厘米高,主要生长在溪流和池塘周围潮湿的沼泽地带。然而,大约在4亿年前,植物发育出了维管系统,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提取水分,并将其用于光合作用,这一转变永久性改变了地球的......

中国科大在植物叶片代谢物质谱成像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潘洋教授团队利用自行研发的解吸电喷雾电离/二次光电离(DESI/PI)质谱成像平台(AnalyticalChemistry,2019,91,6616-6623)......

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等提出“农业精准微生物组”概念

10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和深圳华大生命科学院合作,在《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GWAS,MWASandmGWASprov......

研究揭示棉铃虫感受植物苦味物质香豆素味觉受体

植物次生物质是植物体内经过复杂的分支代谢途径的产物,一般没有营养价值,但构成不同植物特有的味道,在植物防御中起关键作用。植食性昆虫对植物的喜好程度往往取决于次生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我国重要农业害虫棉铃虫......

新研究解析出竹节内多级次纤维结构

毛竹凭借较轻的重量、卓越的机械性能和迅速生长等优势,逐渐成为替代木材和化学合成品的一种可持续资源。与竹间相比,短小的竹节似乎机械性能较为薄弱,其在工程纤维层合板加工中往往被废弃。但实际上,在高大笔直的......

“哨兵”兼“战士”:植物细胞膜上的守护者

植物大战病原菌的“军备竞赛”中,细胞膜识别受体作为监控病原菌入侵的“前哨”,能够激活植物体内多层次的防卫系统,产生对病原菌的抗性。自1994年在国际上被首次鉴定以来,它作为抗病受体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

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陆生植物生长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近5年不断攻关,发现了植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