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01 10:16 原文链接: 生态中心梯田减水减沙效应评价研究获进展

  梯田的出现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农业技术密切相关。在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梯田对山地丘陵地区农作物种植增产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今,梯田则在蓄水保土方面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梯田对山地丘陵地区农作物种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日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利顶研究组对中国梯田水土保持效应的普适性规律进行了系统评估,为梯田的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提供指导依据。

  研究组以标准化均数差为效应值,基于随机效应模型和加权meta分析等定量方法,对梯田及对应坡地的593组径流和636组泥沙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全国梯田的平均减流和减沙效应分别为48.9%和53%,且不同地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梯田的减流减沙能力,农业梯田适宜修建于平缓坡地上,陡坡梯田上则应以森林和经济林为主,裸地梯田在不同坡度上始终表现出最低的水土保持能力;5°以下的缓坡地梯田修建应以水平梯田和坡式梯田为主,25°以上的陡坡地则应以水平沟和鱼鳞坑为主,中等坡度的坡地则应根据具体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修建台阶式梯田。梯田的修建结构在考虑坡度外,还应综合考虑当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特征、气候条件和修建技术;坡度为26°至35°时梯田对水土保持的效应值最高,其次是11°至15°,这种现象可能与重力侵蚀程度和梯田利用方式有关。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科院青促会、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资助。

用于meta分析的文献数据筛选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