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09 14:39 原文链接: 神州十三号成功背后的支持者

  他们是最熟稔的试驾者,从操作设置到故障处置,无微不至;他们是最亲密的陪伴者,从设计到飞天,无时不在;他们是载人航天精神的践行者,从研制到发射,无愧使命——他们,就是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飞船工程师团队,在业内也被称为“飞船试驾员”。

  11月7日,翟志刚和王亚平成功开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第一次出舱活动,顺利完成机械臂级联装置安装工作。其实,航天员在太空中的每一次操作,都是飞船工程师团队在地面成百上千次模拟和演练的结果。

  把自己视作航天员的替身

  自神舟载人飞船型号研制开展以来,飞船工程师这个特殊的身份就随之诞生。飞船工程师并非一个独立的岗位,而是由神舟团队中的系统总体、电总体、机械总体设计师兼任——保证“生命之舟”的平安往返,是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信条。

  从神舟载人飞船的设计、生产到发射、返回,飞船工程师团队始终是最亲密的陪伴者。航天器中各种复杂的操作平台、界面,不能仅靠航天员自己摸索或对照纸面教程学习,于是飞船工程师们就把自己视作航天员的替身,在型号开展地面测试时,代替航天员进行各项测试工作,以检验仪表显示、手动操作、故障处置等方面是否满足要求。“作为航天产品的设计者和改进者,我们必须对每一个细节了然于胸,对飞船上的每一个部件、测试中的每一条手控指令如数家珍。”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高旭说。

  为了满足工效学的设计要求,让航天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飞船工程师需要从设计师“变身”为使用者,及时发现航天器产品的问题并反馈给设计团队,从而实现产品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系统主管设计师明章鹏将这个过程视同“试驾”,“在同航天器的一次次互动中,我们与其身心相依,并成为连接航天器与航天员的桥梁,可以帮助航天员了解、熟悉航天器的‘脾气秉性’,确保每一艘‘生命之舟’平安往返”。

  “这既是荣耀,更是如山重任”

  载人飞船操作复杂,每次任务往往由上百条手控指令和百余个操作动作组合而成,而且指令发布要求苛刻,最小间隔仅为5秒,必须分秒不差,容不得丁点儿犹豫和马虎。

  身为90后的肖雪迪,2020年刚进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便担起了飞船工程师的重任。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严苛操作,经过一年历练后已成为“老手”的肖雪迪却对此信心满满:“每次进舱前,我都会仔细查阅飞船操作指南,并在细则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提示,以确保进舱后的发令和操作万无一失。现在,我已经具备独立执行进舱工作的能力。”

  看到年轻技术骨干的成长,历经神舟飞船全部型号、现任神舟载人飞船产品保证负责人的陈同祥既欣慰又心疼:“别看年纪轻轻,为了载人航天工程的每一次成功,他们可以奋不顾身,在需要的时候顶上去。”

  “这既是荣耀,更是如山重任,好在这届年轻人能扛事儿。”提及这些年轻的飞船工程师,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载人飞船飞控负责人杨海峰也不由动容。在他看来,能够投身载人航天重大工程并亲手改进航天器的人,可谓凤毛麟角,“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是他们作为飞船工程师的无上荣耀”。

  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今,10年间,飞船工程师团队零差错地保障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三号6个型号的发射任务,累计进舱千余次。

  用实际行动践行载人航天精神

  神舟十二号安全返回,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神舟十四号待命出征……随着“滚动发射”模式逐步确立,飞船工程师的工作压力成倍增加,但是他们总是乐观地面对每一次任务挑战,用实际行动践行载人航天精神。

  “自载人航天事业起步以来,面对大量的技术空白,我们的研制队伍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以独立自主突破技术为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掌握了载人航天的核心关键技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柏楠感慨道。在他看来,正是在充满汗水与泪水的型号任务磨炼中,才培育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2011年博士毕业的高旭,从神舟九号开始就扎根在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型号总体的岗位上,同时担任飞船工程师。在大家眼中,他是为了工作可以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有人问:“10年来,你后不后悔干载人?”他的回答是:“载人飞船有14个分系统、600余台设备,面对如此复杂的目标任务,要想保证成功,我们只能处于忘我的状态,让整个队伍紧紧团结在一起。”

  提起飞船工程师任长伟,周围的人都不由得竖起大拇指。载人飞船任务异常紧张,为配合测试进度,他持续进舱的时间常常超过十几个小时。那段时间里,除了要承受电磁辐射,还要面对舱内噪声以及设备发热等带来的种种身体不适,但他从不后悔选择这个职业,“看到每一个型号在自己的周全看护下圆满完成任务,更加坚定了我投身载人航天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相关文章

天舟六号瞄准今日21时22分发射

目前,长征七号遥七运载火箭已完成推进剂加注,瞄准北京时间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天舟六号货运飞船。......

我国完成首次液态金属空间热管理在轨试验

近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抓总的空间站航天技术试验领域完成我国首次液态金属热管理在轨试验,取得了系列关键技术成果。液态金属的导热和吸纳热量能力远大于传统导热剂,能够实现高热量的快速散发,在航空航天、先......

托举航天的青春力量!走进80、90后航天人

在中国取得的一系列航天成就背后,有这样一组数据:嫦娥团队平均年龄33岁,天问一号团队平均年龄35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31岁。《面对面》专访航天五院副总设计师黄震、航天一院紧固件室副主任冯韶伟、北京航天......

卫星互联网:让全球处处有信号

有了卫星互联网,就意味着天上成百上千颗卫星,能时刻与地球上的手机、轮船、飞机、汽车等交换信息——身处大山里,也不必发愁没信号,仍然可以尽情地网上“冲浪”,无论是在陆地、海上或者空中,都可以准确获取货物......

航天科技成果亮相航天创新创业大赛

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作为今年航天日的预热活动,第四届中国航天创新创业大赛今天(21日)在青岛开幕,一批航天科技成果集中亮相。这是一款能够在距离地表10公里至30公里平流层内长期驻留的太阳能动......

航天日重磅活动抢先看

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叩问苍穹”,主场活动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近年来,中国“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飞跃与突破,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

揭秘!我国航天史上首个电动舱门

在梦天实验舱气闸舱,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倾力打造的我国航天史上首个电动舱门,也是世界航天史中首次在空间站中使用电驱动自动开关的密封电动舱门,为我国航天员在轨安装舱外设备提供了有力支持。它的自......

除了探索宇宙航天力量还这样造福人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报告中提到,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领域的一次次突破都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而除了向浩瀚宇宙进发,航天力量还在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中国将选拔国际航天员已有多国提出飞行需求

近日,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已有多国提出选派航天员参与中国空间站飞行任务的需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陈善广表示,来到中国的空间站,用中国的飞船上太空,对中国的飞行器要进行熟悉。希望他们更......

面对面|太空183天专访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

2023年2月17日,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返回地球75天后,首次与公众正式见面。《面对面》记者独家专访三位航天员。记者:陈冬,我知道两颗星代表着两次执行任务了。陈冬:对。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