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03-07 11:20 原文链接: 科技成果转化:光有“法”远远不够

  “过去向财政部申请成果转化项目,至少要9个月时间。现在我们可以自主转让,只需向主管机构报备就行。”说起现在进行成果转化的便利,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蒋华良说,自己和同事是新政策的受益者。

   蒋华良所说的新政策,就是今年3月2日国务院正式印发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而在去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以下简称《成果转化法》)正式实施。《规定》被外界解读为国务院对《成果转化法》进一步的落实与细化。

   面对《规定》中的诸多政策利好,参加今年两会的科技界政协委员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不过,在兴奋之余,政协委员们更关心的是《规定》条款如何真正落实到每个科技人员的成果转化工作当中。

   激励的“口子”打开了

   与蒋华良有相同的感受还有全国政协委员、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他一直以来都对科研单位“双肩挑”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有顾虑:按照党政领导干部的相关规定,“双肩挑”人员不能在企业兼职兼薪,成果转化工作也无从谈起。

   不过,随着《规定》的实施,刘永的顾虑也将被打消:《规定》明确,作为科研单位正职领导,如果刘永是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或者对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虽然不能获得股权激励,但他按照相关规定可以获得现金奖励。

   全国人大代表王志学也认为,《规定》指出,对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获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按照分类管理原则执行。“这对有行政级别的领导干部成果转化的奖励难题有所明确,正职领导可以获得现金奖励,但不得获得股权激励。但是,很多科研单位的一把手往往是学术带头人或重大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该规定对他们的奖励还是有所限定。不过口子打开了,将会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实际操作仍存在盲区

   科研人员可以去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单位保留3年人事关系;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获得奖励的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科研机构、高校的主管部门应当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评价指标之一……

   在蒋华良看来,《规定》还不可能兼顾方方面面,因此在实际落实与执行过程中,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成果转化实际操作层面仍有一定盲区,这就需要科研主管部门及时出台配套措施,对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蒋华良表示,“净收入”核算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的收益问题。但《规定》对“净收入”计算并没有明确说法,这让很多科研机构犯难。而在中科院的支持下,上海药物所经过公开讨论后做了一个尝试,把净收入核算涉及到的人力成本算在50%的成果转化奖励里,30%收益给项目组,20%收益给所里,这个方案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认可。”

   正是得益于中科院“四个率先”战略的实施,上海药物所被划归到“创新研究中心”,并被赋予了充分的自主决策权,由此上海药物所进行成果转化探索试点就有了底气。蒋华良认为,“这恰恰说明在促进成果转化中,相关部门的配套政策出台是否及时将会直接影响到科研单位的成果转化效果”。

   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

   王志学说,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特别提出,实施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措施,这对推动《成果转化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修订后的该法从立法上根本解决了科技创新链存在的转化难题。但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现在要让该法真正落地,必须破除相关制度性障碍。”他说,目前,与科技成果转化法相冲突的行政法规,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相关税务政策还未进行相应调整,特别是国企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评价办法应按照修订后的新法调整为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国大多数科研机构和高校不仅是科研机构,还都是事业机关单位,而其中一些人员更身兼行政管理职务,这种单位和个人的双重身份属性所带来的体制机制障碍对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影响一直存在。

   按照《规定》要求,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科技人员经单位同意,可以兼职到企业等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或者离岗创业,在原则上不超过3年时间内保留人事关系。

   “这项规定在实际执行中仍有不小的难度。”刘永介绍说,在新政策下,担任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在选择“下海”创业之后就面临着一个现实困难:如果创业失败,那3年后单位还有自己的位置吗?“这个问题反映了体制机制障碍问题仍然存在,即科研人员事业身份和行政身份两个管理政策之间如何做好衔接与统筹。”

   此外,让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委员感到吃惊的是,她在做成果转化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居然有很多高校的科研人员并不知道和他们切身利益相关的《成果转化法》和《规定》已经出台。“表面上看,这是一些部委传达和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力度不够,深层次反映的还是这些政府部门行政思维和体制机制僵化,即只盯着本部门的一亩三分地,缺乏跨部委之间的协调与统筹。”

   在清华大学化工系副主任邢新会委员看来,《规定》出台都是为了清除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一切障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科技成果转化真正落地落实落细,否则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缺乏内生动力。

   “科技部财政部已出台了《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基金由母基金和子基金组成。国家也在紧锣密鼓地让新法可操作、可落实,我们拭目以待。”王志学说。

相关文章

北京促成首例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解企业燃眉之急

“过去从高校获得技术专利许可至少需一年,如今从双方启动协商到协议签订只需半个月,没想到还是‘零门槛’。”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毅说。近日,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以“零成本”从......

“先使用后付费”疏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堵点

目前,北京市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已有落地案例——首都师范大学的发明专利“阶梯加热红外热波技术测量厚度的方法”通过先使用后付费方式许可给海淀区中小微企业北京维泰凯信新技术有限公司使用,为......

西北工业大学:三项改革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

【创新路上好政策】创业投资高、转化成果不计入绩效考核、创业失败还有可能承担政策风险,这些担忧,让高校科研人员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质量科创企业总是有点“兴致索然”。如何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内生......

先使用后付费!校企科技成果转化获“保障”

记者从9月29日召开的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为解决中小微企业承接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堵点,本次先行先试改革出台了《关于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开展高等院校、......

一揽子政策给科技成果“联姻”送上“定心丸”

“‘先使用后付费’试点政策,解决了高校和企业成果转化‘死亡谷’的问题。”在9月29日召开的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配套政策新闻通气会上,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陈柏强感慨道。多年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首期“青苗计划”暨青年科学家科技成果路演举办

9月23日,首期“青苗计划”暨青年科学家科技成果路演在北京举办,孵化自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院所的8家科技初创企业代表,面向线上线下参会的30多家创投机构进行了项目路演活动。本次活动由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六项金融科技成果亮相服贸会助力金融数字化

8月31日至9月5日,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在北京举行。在9月3日首钢园服贸会成果发布现场,神州信息连续发布六项前沿金融科技创新成果,助力金融数字化,服务实体经济。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已成为金融......

别让科技成果转化“为钱所困”

“我们也想做成果转化,技术和团队都是现成的,但没有钱啊!”某大学教授的这句肺腑之言说出了很多科研人员的心声。近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在其成立后国家科技成......

中国科技成果转化,3500余高校院所46万项合同约1200亿

29日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0年,3500多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项数超过46万项,合同总金额1200多亿元(人民币,下同),当年到账金额为800多亿......

浙江:奋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金名片”

6月8日,浙江省科技厅召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浙江省科技厅党组书记何杏仁主持会议并讲话,厅领导孟小军、叶翠萍,厅机关有关处室、厅属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