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2-12-26 00:00 原文链接: 第二军医大Hepatology解析非编码RNA与癌症

  来自第二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一种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以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这一RNA或可作为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患者无复发的生存率不良的预测因子。相关论文发表在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第二军医大学的孙树汉(Shuhan Sun)教授和周伟平(Wei-Ping Zhou)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后者科研主攻方向是肝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及术后抗复发治疗研究。

  血管生成,即新生血管形成的过程,被认为是肿瘤生长的关键因素,不仅为肿瘤提供营养和氧气,更是肿瘤细胞进入系统循环和转移的通路。早在1971年,Folkman教授就提出肿瘤生长依赖于血管形成的学说,并认为肿瘤的血管发生有可能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靶点。

  肝癌是典型的富血管肿瘤。它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时时刻刻离不开肿瘤新生血管。人们认为肝癌患者的生存较差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异常活跃的血管生成所致。然而当前对于肝癌的血管生成机制仍知之甚少。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与肝癌微血管浸润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MVIH)在肝癌中普遍过表达。在215名肝癌患者中,研究人员证实MVIH过表达与频繁的微血管浸润及较高的肿瘤淋巴结转移阶段,以及无复发生存率下降有关。并且,MVIH上调可作为一个独立的风险因子预测无复发生存率不良。

  研究人员还在小鼠模型中证实,MVIH可以通过启动血管发生从而促进肿瘤生长以及肝内转移。随后进一步的研究表明MVIH有可能通过抑制磷酸甘油酸激酶1(Phosphoglycerate kinase1,PGK1)促进了肿瘤诱导的血管生成。此外,在65个肝癌样本中,研究人员证实MVIH的表达与PGK1血清水平负相关,与微血管密度正相关。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lncRNA MVIH失控可作为肝切除术后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率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并为对抗异常活跃的血管生成提供了一种新辅助治疗的潜在靶点。

  作者简介:

  孙树汉

  男,1953年6月生,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二级,文职一级。现任第二军医大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部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全军医学遗传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医学遗传学教研室主任、党支部书记;2000年被评为总后科技银星,2001年被评为军队育才奖银奖,2002年荣立三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一次,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孙树汉教授目前兼任:全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上海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医学遗传学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总后医科会委员、第二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军队药品评审专家、上海市交通大学BIO-X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第二军医大学高职评审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编委等职。

  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遗传学研究,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2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论文见诸于 Hepatology、J Hepatol、Cancer Res、J Proteome Res、Mol Immunol、 Int J Biochem Cell Biol、J Gene Med、Clin Genet、Vaccine、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等杂志。自“九五”以来,先后承担了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等课题共30余项,以及多项校企联合研究项目。申请专利 14项,获得授权8项,实现科研转让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周伟平

  男,1959年9月出生,黑龙江人。198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科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肝胆胰外科杂志》、《肝脏外科杂志》编委。从事肝胆外科临床工作22年,开展了多项高难度肝脏手术,擅长复杂肝脏肿瘤疾病的手术诊治。科研主攻方向:肝脏肿瘤的临床治疗及术后抗复发治疗研究。承担了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课题1项,先后发表论文54篇,参编专著1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四完成人),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第二完成人),上海市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上海市第七届“银蛇奖”及其他成果奖4项。

相关文章

三位植物学家再度发现的孟德尔定律

孟德尔1866年的论文中就强调了豌豆实验对杂交育种的实践价值,但直到20世纪初,随着学界对遗传、变异的兴趣渐浓,三位“再发现者”才品出35年前孟德尔那篇论文中的深意。2022年7月20日是格雷戈尔·孟......

科学家开发新技术可以预测怀孕的成功率和时间

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测量男性精子年龄的独特方法有可能预测怀孕的成功率和时间。怀孕,通常被称为妊娠,是指胚胎和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的过程。多胎妊娠会生出一个以上的后代,如双胞胎。怀孕通......

“人类泛基因组项目”将极大促进疾病防治

科技日报北京4月21日电(记者刘霞)一个国际科学家联盟在2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十多家研究机构正在合作开展“人类泛基因组项目”,该项目旨在创建一个囊括全球各人种遗传多样性的参考基因组。研......

谢立信院士团队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日前,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励证书,对为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青岛眼科医院谢立信院士、周庆军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糖尿病眼表......

海军军医大学苏佳灿团队的8分文章被撤回,主要原因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MP)是一种以骨密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公共卫生问题。过度激活的破骨细胞生成在POMP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9月7日,海军军医大学苏佳灿团队在CellDeath&......

专家:科技指数级进步是时代的大画面

近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办的“Tech7创新者新年报告会·合肥圆桌汇”在安徽合肥召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表示,技术被认为是生命的第七......

获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这项成果让百万乳腺癌患者获益

目前,乳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女性恶性肿瘤。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统计,中国乳腺癌患者数量约250万人,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80%。面对日益增长的发病人群,令人遗憾的是缺乏系统而精细的“分类而治”和规范化......

解读“生命之书”新发现填补人类基因组图谱空白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份人类基因组的单细胞染色质图谱,确定了240种多基因特征和与疾病特征相关的细胞类型,并注释了非编码DNA变异的风险,有利于更好地理解遗传学与疾病之......

中国科技进步要靠外国科学仪器!?

7月6日,一个关于似乎早在意料之中的消息刷屏了:美国拒签500多名中国理工科研究生。理工科教育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这500多名申请赴美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大部分学习电气电子工程、计算......

小麦玉米协同成果获2020山东科技进步一等奖

近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主持的项目“小麦玉米周年丰产肥水高效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2020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成果在两熟种植区小麦玉米周年丰产肥水协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