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6 22:20 原文链接: 管型尿的形成原理(图)(3)

(3)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renal epithelial cast):也称肾上皮细胞管型。因管型形成于肾小管内,所以被包容的上皮细胞就是脱落于肾小管壁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与T-H蛋白组成,成片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脱落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粘在一起;另一类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时,胞体较大,形成多变,典型的上皮细胞呈瓦片状排列,充满管型,细胞大小不等,核形模糊,有时呈浅黄色。此管型常难与检验地 带网白细胞管型区别,但管型内肾小管上皮细胞比白细胞略大,可呈多边形,形态变化比白细胞复杂,含有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可用加酸法呈现细胞核。酯酶染色呈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阴性,借此可与白细胞管型鉴别。

 

(4)复合细胞管型:若管型中同时包容有两种以上的细胞时,可称为复合细胞管型,各种细胞间相互重叠交错,边缘界限模糊,特别是在未染色、普通光镜条件下,无法准确鉴别,可统称为细胞管型。

三种细胞管型的鉴别特点见表7-12。

鉴别要点

红细胞管型

白细胞管型

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管型颜色

淡黄-黄褐色

无色-灰白色

无色-灰白色

包容细胞大小(μm)

7~9

10~14

13~18

细胞核形

无核

多核、分叶核为主

圆形或椭圆形单核

稀酸破坏实验

细胞溶解

白细胞不溶,核形清晰显现

上皮细胞不溶,核形清晰可见

过氧化物酶染色

红细胞:阴性

白细胞:阳性

上皮细胞:阴性

背景细胞

出现散在红细胞为主

出现散在白细胞为主

见散在肾上皮细胞

3.颗粒管型(granular cast) 颗粒管型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物,含量超过管型容积的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颗粒管型中包容的颗粒来自于崩解变性的细胞残渣、血浆蛋白及其他物质,这些物质聚集于由T-H蛋白和清蛋白为基质构成的管型内。颗粒管型一般较透明管型短而宽大,不染色标本呈淡黄褐色或棕黑色。颗粒管型还可按颗粒的粗细分为两种,粗颗粒管型中常充满粗大颗粒,多呈暗褐色;细颗粒管型含许多细沙样颗粒,不透明,呈灰色或微黄色。

染色特点:S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蓝色,所包含颗粒被染呈红紫-深紫色;SM染色:管型基质被染呈淡粉红,所含颗粒被染呈淡紫色-淡紫蓝色。

 

粗细颗粒管型的形成一般有两种理论:其一是颗粒管型形成早期,多为粗大颗粒,如在肾内滞留时间较长,粗颗粒经过降解逐渐成为细颗粒,而变为细颗粒管型;另一种观点认为,粗颗粒管型经过氧化物酶染色呈阳性反应,因此是来自粒细胞,而细颗粒管型酯酶检验地 带网染色阳性、过氧化物酶染色阴性,是来自肾上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