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29 22:29 原文链接: 类丹毒4年误诊浅析

1 病历资料


患者男,49 岁,兽医。患者于 2013 年劁猪时不 慎划伤左手背皮肤,可见左手背部一长约 2 cm 切 口,出血量约 10 mL,当时无发热、寒战、乏力等不 适,遂予以消毒、加压止血、包扎等处理,否认注射 破伤风抗毒素,后患者伤口愈合。其后,患者双手背 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丘疱疹,疱液清澈,壁厚不易 破溃,少量鳞屑,皮温高,瘙痒明显。患者遂就诊于 当地皮肤病诊所,诊断为“湿疹”,予以维生素 B6 口 服及外用药物(具体不详)治疗后,患者瘙痒稍缓 解,皮损未消退。后患者皮损反复发作,且瘙痒明 显,多次就诊于当地诊所,经治疗后未见缓解。2015 年,患者双手背丘疱疹、鳞屑较前增多,皮温高,瘙 痒加重,患者反复自行用针挑破水疱,且用盐水浸 泡后瘙痒未见缓解,遂于当地某医院就诊,诊断为 “日光性皮炎”,予以“地塞米松 20 mg 静脉滴注 1 次/d” 1 周后,患者皮损好转,但数日后皮损复发。后 患者于四川省巴中市中医院门诊就诊,诊断为“1 手 部湿疹; 2 真菌感染”,予以“曲安奈德注射液”肌注 3 次及外用制剂(具体种类不详)后,患者症状稍缓 解,随后再次复发。2017 年 11 月 13 日,患者因“反 复双手背丘疹、水疱、鳞屑伴瘙痒 4 年”来我院门诊 就诊,诉 4 年前,患者双手背开始出现丘疹、水疱, 瘙痒灼痛明显,经多次诊治后症状缓解,但反复发 作。后双手皮肤颜色变为暗红色,可见大量脱屑,瘙 痒较著。否认异物接触史。无发热、寒战、关节疼痛、 活动障碍、乏力等不适。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心肺腹(-),余查 体均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背皮肤粗糙、干燥, 其上可见大片弥漫性暗红斑,境界欠清,上覆少量 鳞屑及痂壳,指背皮肤皴裂,未见糜烂及渗液。皮温 略高。诊断:类丹毒。治疗:0.9%氯化钠注射液 250 mL+青霉素 G 480 万 U/次,静脉滴注 2 次/d,治疗 14 d,维生素 B6 2 mL/次,肌内注射1次/d,治疗14d, 依巴斯汀片10mg/次,口服每晚1 次,治疗14 d;愈肤 膏(以紫草、生黄柏、生地榆、当归、生甘草为主要组 成成分的院内制剂)+蛇黄膏(以蛇床子、生黄柏、赤 石脂、南寒水石为主要组成成分的院内制剂) +糠酸 莫米松乳膏按 5∶5∶1 比例外擦患处,并予以封包 2 h, 经治疗 14 d 后,皮损基本消退,瘙痒明显减轻,随访 至今,皮损未再复发。


2 讨论


类丹毒是由猪红斑丹毒丝菌,侵入人体皮肤的 伤口,引起如丹毒样皮肤损害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 病,皮损多发生于手部,可伴有全身症状。兽医、家 畜饲养者、鱼虾水产经营者、屠宰工人、炊事员及家 庭主妇等均可因手部外伤后接触带菌鱼、肉或被鱼 刺等刺伤而受染。本例患者职业为兽医,有明确外 伤史,在患病初期,皮损主要表现为湿疹样,按“湿 疹”治疗后可临时控制症状,但反复发作。而后病情 迁延,逐渐转为慢性。患者多次就诊过程的治疗方 案均为对症治疗。纵观以往文献对于类丹毒的报道 及本次病例的就诊经过,本病易被误诊,主要是因 为:①对疾病的认识不足,不能及时正确诊断;②未 全面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对于不典型的皮损表现 一定要详细询问病史及职业等因素;③患者重视程度欠佳,以及长期的就诊未见疗效,使患者逐渐丧 失信心。对于一个疾病的诊治关乎“医”和“患” 2 个 概念,需要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与协作,从而减少 疾病的误诊,提高临床诊治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