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3-25 13:10 原文链接: 粉垄技术可提高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近日,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课题组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韦本辉课题组联合,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作物产量与效益层次差异及其丰产增效机理”项目资助下,研究发现通过优化耕作和氮肥施用可有效提高夏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农学杂志》上。这是继2017年在《土壤与耕作研究》上发表粉垄技术提高玉米产量后的第二次报道。

  华北平原是我国典型的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制区,研究人员以密植夏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免耕、免耕深松和粉垄耕作三种不同的耕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置了4种不同的氮肥处理。研究人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耕作方式和氮肥运筹对密植夏玉米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优化耕作方式和氮肥施用量以实现夏玉米最佳的产量经济效益。

  论文第一作者、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翟立超博士介绍,在相同的氮肥施用量条件下,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相比,粉垄耕作分别增产19.1%和13.4%。与免耕相比,免耕深松使氮肥农艺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6.5%和6.1%,而粉垄耕作使氮肥农艺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平均分别增加36.2%和20.2%。

  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肥利用效率逐渐降低。研究人员通过耕作方式与氮肥互作研究发现,粉垄耕作条件下施用氮肥225 kg ha-1时产量最高。翟立超介绍,在2016年,粉垄耕作条件下施用氮肥150 kg ha-1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但在2017年,免耕深松条件下施用氮肥225 kg ha-1时的氮肥利用效率最高。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和氮肥处理,夏玉米在6000株/亩的密植条件下,粉垄耕作并施用氮肥225 kg ha-1时可以获得最佳的产量经济效益。

  张正斌介绍,目前华北平原多数农户长期采用“冬小麦季浅旋耕+夏玉米季免耕”单一的土壤耕作模式,致使耕层变浅,土壤理化性状相对恶化,蓄水保肥能力减弱,加之氮肥不合理的施用,严重影响该区域作物高产高效生产。“可见,粉垄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些生产上的弊端。”

  粉垄技术是由韦本辉团队发明。该技术可超深耕深松不乱土层且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有效活化土地和土壤资源,并带动天然降水的增贮和太阳光能的高效利用,形成增产、提质、保水、生态“四位一体”定力,还能应用于盐碱地、退化草原改造及果木、中药材等。

  据悉,10年来,粉垄技术经25省(含9个省盐碱地)35种作物的应用表明,在不增肥、水的情况下,可增产10%~50%。全国累计推广面积348.9万亩,增加效益达19.87亿元。韦本辉表示,粉垄技术为人类进一步利用自然资源拓展了一条新路。

相关文章

遗传发育所玉米单向杂交不亲和研究取得进展

玉米是我国播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玉米用途广泛,除作为饲料外,还有各种工业用途,并为人类提供优质的蛋白和淀粉。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天然异交率高达95%以上,因此杂交种制种和专用玉米的生产需要严......

科研十年磨一剑|科学家成功克隆野生玉米高蛋白基因

经过10年不懈努力,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上海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首次从野生玉米中成功克隆出高蛋白基因,并通过杂交实验,有效提高了现代玉米的蛋白含量,这一成果11月17日在国际学术期刊......

中科院破译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增收密码”

中新网松原10月15日电(记者郭佳)记者15日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获悉,其采用的“324”耕作及浅埋滴灌等组合技术在吉林西部中低产旱田实现玉米增产33%。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助理......

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陆生植物生长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近5年不断攻关,发现了植物吸收......

我国科学家发现植物吸收氮肥的关键基因

今天,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陆生植物生长中的一项重大理论突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刘坤祥教授领衔的团队,经过近5年不断攻关,发现了植物吸收......

科研人员创制玉米穗腐病抗性育种技术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玉米基因编辑育种研究团队通过基因编辑靶向编辑玉米内源基因创制了一种突变体,并发现其在多环境下对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具有明显抗性,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种质材料与育种技......

赵久然:强壮玉米“中国芯”

玉米是中国当前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大、种业市值最高的作物,也是国际种业巨头竞争激烈的主要焦点作物。大力推进玉米种业创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饲料供给及种源安全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

中国农科院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CYP90D1(ZmD1)调控玉米节间发育和茎秆长度。中国农科院供图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玉米功能基因组团队和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团队合作研究,构建出首个玉米全节间时空特异转录调控网络,......

提高水稻和玉米的遗传转化效率研究获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耀光院士团队的研究揭示了在水稻和玉米的愈伤组织中过表达玉米GOLDEN2基因可促进愈伤的分化,从而提高遗传转化效率。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CHINALifeSc......

首个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助力玉米遗传改良

 玉蜀黍属超级泛基因组特征  受访者供图8月24日,《基因组生物学》(GenomeBiology)在线发表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洪山实验室玉米团队最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