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5-13 17:32 原文链接: 耳聋基因诊断——揭示耳聋背后的秘密

  先天性耳聋是最常见一种感觉系统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1%,随着我国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开展,耳聋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干预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认同,在先天性聋儿中遗传因素占50%,近10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已经发现了导致耳聋的基因,并研究出耳聋基因的检测方法,这些方法已经从实验室研究转到临床应用。通过耳聋基因诊断能够了解耳聋发生的病理机制,预测患者病情的预后及其下一代出现耳聋的概率,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早期干预。例如携带线粒体DNA突变的患者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以防止发生药物性耳聋。因此,耳聋基因水平的诊断将越来越受重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李庆忠

遗传性耳聋分几种?

  一般来讲,根据耳聋的遗传模式可以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和Y染色体伴性遗传、线粒体母系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比例最高,由于这种患儿需要父母各携带一个致病等位基因,因此通常表现为散发病例;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常在一个大家系中可以有很多耳聋病人,耳聋就像一个幽灵一样在这个家系中游荡;伴性遗传一般比较少见,X连锁遗传多是由母亲传给儿子,女儿一般不发病,或者病情较轻,Y连锁遗传是男性相传,更为少见;线粒体母系遗传是母亲将基因传给儿子或女儿,有些线粒体基因突变患儿可以出现氨基糖甙类药物耳毒性,这种患儿即使使用正常剂量的药物,有时一针即可致聋!

耳聋基因诊断的方法

  耳聋基因诊断的方法简便,仅抽取5ml的血样即可,对一些婴幼儿还可以采指血。一般需要同时采集父母的血样,这样对于医生明确诊断更为有利。

耳聋基因诊断意义

  GJB2基因:GJB2基因突变可以造成先天性极重度耳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在一些欧美国家中这种基因突变可以占到先天性耳聋的50%,在我国虽然比例没有国外这么高,但也占到14%~16%,因此受到了普遍重视。目前对于这种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人工耳蜗植入可以帮助这些孩子获得听力,而且一般手术后听力康复效果良好。

  SLC26A4基因(也称PDS基因):这种基因突变可以造成两种临床表现,一是Pendred综合征,表现为甲状腺肿大和耳聋;另外一些患儿仅表现为耳聋,CT检查可以发现前庭导水管扩大。而这些孩子在出生后有些听力是正常的,通常在一次轻微的外伤后(特别是头部外伤)出现听力下降,经过一段时间后听力可以部分恢复,但是经过多次发作,听力逐渐下降,最终需要植入人工耳蜗来帮助这些患儿恢复听力。对于这些孩子进行SLC26A4基因诊断,可以早期发现,提醒家长注意尽量避免孩子受到外伤,延缓听力下降的时间,可以为孩子争取宝贵的语言发育时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一些地区的先天性耳聋患儿中SLC26A4基因突变率远远高于国外的报道,因此这个基因可能在我国聋儿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线粒体基因突变:前面已经提到线粒体基因突变与氨基糖类药物的耳毒性有关,因此受到重视。临床上常用氨基糖类药物有庆大霉素、链霉素、小诺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等等一大类抗生素,由于抗菌效果好,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这些药物的过量或长期应用可以导致耳鸣、听力下降,但也有一些患者仅应用一次这些药物就出现耳鸣,甚至严重的听力下降,这些患者往往就与线粒体基因突变有关,也有些患者并不表现为氨基糖甙类药物的耳毒性,即使不用药,也会像其它基因突变一样出现耳聋。经过线粒体基因诊断,如果发现患儿携带线粒体基因突变,可以告知家长或患者,今后应该避免使用氨基糖类药物,以防止耳聋的发生。

  科学家们预测造成耳聋的致病基因多达两百多个,还有很多的耳聋还不为人们所知,目前耳聋基因诊断还处于发展阶段,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将不断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耳聋基因诊断方式将日渐完善,造福于更多的聋病患者。

相关文章

《“动物基因编辑产业促进”倡议书》发布

近日,第二届(2024)动物基因编辑抗病育种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研讨会上,《“动物基因编辑产业促进”倡议书》发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

一名患儿在临床试验中死亡,辉瑞DMD基因疗法再遇挫

·一名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在2期临床试验中去世,死于心脏骤停。这是辉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疗药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临床试验中出现死亡事件。当地时间2024年5月......

《自然》连发3项研究:锻炼有益身体分子证据揭示

科技日报北京5月5日电 (记者张梦然)锻炼对身体有益似乎已是公认常识,但这其实是一个笼统的认知,人们对其分子层面的奥秘还不甚了解。不清楚这一过程,会影响人们对锻炼强度、类型以及相应疾病和健康......

人工智能设计的基因编辑工具来了

在不断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编辑系统的过程中,研究人员从温泉、泥炭沼泽、粪便甚至酸奶中搜寻各种微生物。现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进步,他们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钮就可以设计出这些系统。据《自然》报道......

科学家发现50个肾癌相关新基因区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在对癌症遗传易感性开展的一项新研究中,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癌症研究所科学家领导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确定了50个与肾癌发病风险相关的新区域。这一成果有助推进对癌......

科学家首次发现线粒体基因编码第14个蛋白质

5月3日,《细胞—代谢》(CellMetabolism)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们改写了教科书中“线粒体基因组编码13个蛋白”的论断,首次发现线......

决定“社牛”还是“社恐”的基因或找到

科技日报讯 (记者张梦然)现在人们常说的“社恐”,其特征是会尽力回避处身公共场所或与人打交道;而“社牛”则与之恰恰相反。《自然·通讯》最新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果蝇体内一种调节社交网络结构的基......

新研究丰富酵母基因表达调控提升产物合成效率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黄明涛团队对酿酒酵母中的未折叠蛋白响应元件(UPRE)进行了改造,并应用于基因表达的动态调控。相关成果于4月30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以“创制UPRE......

青光眼基因治疗有望实现“单次给药,长效降压”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张秀兰团队与剑桥大学教授PatrickYu-WaiMan合作,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靶向敲除碳酸酐酶2(Car2)基因,在小鼠模型上单次给药获得持续降低眼......

新基因在藤壶适应底栖固着生活中的作用机制获揭示

近日,厦门大学教授柯才焕、冯丹青团队和副教授张原野团队等合作,在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和污损生物附着研究领域取得最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该研究分析了代表性海洋污损生物藤壶附着和壳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