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3 08:53 原文链接: 肠炎的诊断

  因病原不同而异。一般应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加以判断。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原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原菌如沙门菌感染可作血培养。病毒性肠炎可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体。寄生虫性肠炎可直接镜检,寻找病原体及其虫卵。真菌性肠炎可从大便中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养。

相关文章

溃疡性结肠炎又出新药

近日,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南发俊、谢欣等发现一种全新骨架的G蛋白偶联受体84(GPR84)选择性拮抗剂,口服可有效缓解炎症性肠病模型小鼠的肠炎症状,疗效优于临床一线药物美沙拉嗪。相关研究成果发表......

研究揭秘三氯生如何引起肠炎

三氯生是一种抗菌物质,存在于许多家庭用品中,包括一些牙膏、玩具和数千种其他产品。越来越多的研究将三氯生与肠道微生物群和肠道炎症联系起来。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和香港浸会大......

揭示去泛素化酶OTUD1抑制肠炎发生新机制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免疫反应失调所致的反复发作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克罗恩病(CD),多发于结肠和回肠末端。近几十年来,IBD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目前临床上尚未找到......

金砖国家炎症性肠病联盟第一届国际年会在沪举行

11月19日~20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上海市炎症性肠病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一届金砖国家(BRICS)炎症性肠病联盟年会在沪举行。本届大会由金砖国家炎症性肠病联盟、中华消化学会炎症性肠......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可能发病机制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enterocolitis,NE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早产儿或新生儿中的消化道急症,病情进展快,死亡率高,发病机制不明确。近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

营养干预法改善炎症性肠病

6月1日,国际学术期刊TheJournalofNutritionalBio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陈雁研究组的研究成果“Intermittentadministrat......

异常的肠道微生态是引起结直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其微生物种类超过1000种,数量占人体总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肠道粘膜集结了人体约60%~70%的免疫细胞,成为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

研究发现肠炎与肠道微生物缺失有关

在美国,约有100万人患有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无法治愈且病因不明的严重结肠疾病。近日,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将其与一种肠道微生物的缺失联系在了一起。文章作者,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副教......

欧盟更新多国爆发的与鸡蛋有关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情况

2020年2月6日,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更新与鸡蛋有关多国爆发的肠炎沙门氏菌感染情况。与鸡蛋有关的肠炎沙门氏菌多国爆发已在欧洲地区持续数年。从2017年2月1日至2020年1月14日,15个欧盟......

研究发现免疫性肠炎的新见解

众所周知,肠道疾病通常难以诊断,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使用计算方法来加深了解,而不是试图了解个体症状或单独某个基因的作用。近日,Korcsmaros组织开创了实验和计算相结合的研发管线,从而揭示哪些基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