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7-03 10:39 原文链接: 英国或批准“三父母婴儿”基因技术引争论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世界上第一位"三父母婴儿"将在2015年前后诞生在英国。这一前景引发很多人的担忧

  据国外媒体报道,近日,英国政府可能将批准一项涉及基因技术的疗法,希望帮助那些患有线粒体疾患的家庭获得健康的婴儿。然而由于这一做法在一部分英国民众看来过分“超前”,因此引发了很大的争议。英国《电讯报》刊载了一篇评论文章,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

  英国民族是一个讲求实用主义的民族,总体上来说这并没有什么坏处,但是当事情涉及到伦理的范畴,事情就会变得有些棘手。马基雅维利主义标榜“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逻辑,而现在,英国人似乎正准备在一项科学领域践行这一准则——这个国家或许不久将成为全球首个批准“三父母婴儿”的作家,这种做法将让那些有线粒体缺陷的家庭拥有健康的后代。

  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将一枚来自拥有线粒体缺陷妇女受精卵的核取出,将其放入另一枚来自另一名健康妇女的,已经去除内核的受精卵中。这样原本的夫妇就是这名诞生的婴儿的“主要父母”,因为卵子的核携带了主要的遗传信息,包括婴儿的长相等重要的部分,因此出生的婴儿的长相将和这对夫妇相似,而不是那位提供了健康卵子的女性。

  听起来这是一项解决一个医学困境的好方法,有什么不让人喜欢的呢?有一些评论家找到了一个现代版本的恰当比喻:这就像是将你的笔记本电池抠掉,换了一个新电池。但是硬盘,还有所有其他的有用的部件都还是原来那些,不受影响。

  正如英国政府首席医学官员戴姆·萨利·戴维斯(Dame Sally Davies)所说的那样,她“并未感到不适”。她表示:“这样做,我们可以挽救将近一半的出生缺陷婴儿,并减少早夭的发生。并且这一切还不会导致婴儿的相貌或行为发生改变,父母亲们将拥有他们自己的宝宝。”

  不过她也承认:“这其中当然有一些敏感的成分。”当然了,一个关于伦理的大问题。

  一些人的确受困于线粒体缺陷疾病,包括失明和聋哑,以及心脏疾病。然而我们所采用的,旨在让患病夫妇获得健康婴儿的做法本质上却是一种基因改造行为,并且将造成永久性的影响。我们正在改造生命,改变我们的遗传基因,并且还会将这种改造的影响一代代传递下去。我们创造了“三父母婴儿”,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欧洲人权与生物医学公约》规定可以对人类基因进行改造,但仅限于“当这样做目的不会导致后代的基因变化时”。而这正是英国议会正准备授权进行的行为。尽管戴姆·萨利·戴维斯表示政府已经获得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但实际上公众民意调查的结果却是:将近有一半的受访民众反对这项规定的修改。

  另外,尽管“三父母婴儿”中的一对夫妇是“主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另外的第三位“父母”就完全没有影响。一个细胞的线粒体,也就是那位健康的女性提供的去掉了细胞核的卵子,只会提供大约2000对基因中的37对,但它占到了实际构成细胞物质的一半左右。

  并且线粒体中的基因与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有关,这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功能。有科学家认为细胞中的核与线粒体并非完全相互独立,而是具有相互作用,因此这第三位母亲将会对孩子拥有影响。

  大约平均每6500个孩子中会有一个不幸的孩子患有严重的线粒体疾病,或许这项技术的采用将会挽救这样的一部分孩子。然而一旦这项技术真的被放行并得到实施,那么我们的做法其实就跟克隆多利羊没有什么区别,但多利羊的克隆的技术已经被证明并非完全成功,而是具有风险的做法。

  当美国俄勒冈州的科学家们试图在猴子身上进行类似的实验时,胚胎死亡了。因此有评论指出英国政府是在冒着很大的风险,希望能借此推进“科学的进步”,尽管这种希望非常渺茫。甚至有评论嘲讽道:英国政府是想继续领跑世界。不过很不幸的是,这次路的前方可能是个万丈悬崖,而英国打算第一个跳下去。

相关文章

我国三项研究成果同日登上《自然》杂志

光明日报武汉6月15日电北京时间6月14日,武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液态金属用于高熵合金纳米颗粒的合成》,武汉大学教授何光存为通讯作者的《三蛋白互作自我调节寄主植物抗虫性》,华中农业大学教授李国田团......

线粒体翻译损伤通过激活线粒体UPR延长线虫寿命

近日,《氧化还原生物学》(Redox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周小龙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畅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Mitochondrialtr......

新研究揭示了一种代谢物是如何导致炎症和疾病的

一项突破性的研究发现了线粒体的一种代谢物与触发炎症反应之间的联系。作为我们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线粒体在执行各种任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细胞运作所需的化学反应。这些功能之一是生产能量,这对细胞生长......

基因技术能让灭绝动物“起死回生”?

斑鳖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淡水龟鳖类动物,曾经遍布我国南方和越南广大地区,近百年来数量却急剧减少,濒临灭绝。4月24日,越南有关部门确认,栖息于该国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鳖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该斑鳖是目前为止世......

基因技术能让灭绝动物“起死回生”?

斑鳖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淡水龟鳖类动物,曾经遍布我国南方和越南广大地区,近百年来数量却急剧减少,濒临灭绝。4月24日,越南有关部门确认,栖息于该国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鳖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该斑鳖是目前为止世......

新的细胞内烟雾探测器被发现

波恩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细胞内"烟雾探测器"。这种传感器会提醒细胞注意线粒体的损坏--线粒体是提供能量的细胞动力室。这种传感器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慢性皮肤病......

Nature:科学家发现癌细胞中线粒体发挥功能的关键信息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知道,线粒体在癌细胞的代谢和能量产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截止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并不清楚线粒体网络的结构组织与其在整个肿瘤水平下的功能性生物能量活性之间的关联。近日,一篇发表......

端粒、线粒体、炎症“关系匪浅”衰老三标志共同作用可防癌

随着年龄的增长,染色体的端粒逐渐缩短。美国索尔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当端粒变得非常短时,它们会与“细胞的发电厂”线粒体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会触发一组复杂的信号通路,并引发炎症反应,从而破坏可能癌变的细......

α7nAChR介导线粒体氧化应激来拮抗Aβ诱导的心房重构

阿尔茨海默病(AD)和房颤(AF)都是与年龄相关的疾病,经常共存。AD与房颤之间的关系已被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一些研究也认为房颤可以显著增加AD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房颤引起的脑低灌流、氧化损伤和炎症失衡......

国外研究揭示非典型线粒体RNA加工机制

tRNA作为核酸酶释放侧翼转录的识别位点,决定了哺乳动物线粒体中典型RNA加工过程,但并非所有的线粒体转录物都由tRNA控制。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科研人员使用果蝇和小鼠模型,研究证明了线粒体蛋白D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