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9 10:22 原文链接: 路甬祥:科研单位要充分尊重个体创新思维

  “对比国内科研现状,无论是科研环境,还是科研人员个体,这都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在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日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前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从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的故事谈到其对国内科学研究的启示时如是感慨。

  今年是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即《核酸的分子结构——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论文发表60周年,这项发现与相对论、量子论、地球板块理论、宇宙大爆炸理论一同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其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的科研经历充满了传奇:他们并非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领域的资深专家,而他们开始从事DNA分子结构研究也仅一年半的时间。然而,时隔9年,他们因这项发现便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他们也被生命科学界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值得国内科技界借鉴的是沃森和克里克对认定目标的锲而不舍精神,以及他们所在研究单位对创新思维的充分尊重。

  路甬祥说,那年沃森23岁,是肯德鲁教授的博士后;克里克35岁,是佩鲁茨的博士研究生。但两人都不相信蛋白质是遗传载体,而相信DNA是遗传物质,认为解读DNA的分子结构是关键,并有强烈的兴趣。可喜的是,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他们的导师尊重并支持了他们的选择,为他们开展研究、获得成功提供了前提条件。

  另一方面,沃森和克里克不怕经费短缺,不怕资历浅薄,满怀自信和激情,锲而不舍、紧密合作、勇于探索、不怕失败、求真唯实。

  然而,路甬祥说,当下有些单位存在讲究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陋习,有些导师习惯于指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乃至研究选题,不尊重、不支持青年人的兴趣,不重视青年人的创新思维和自主选题;相应地,国内也有一部分青年人缺乏自信,乐享其成,盲目服从导师安排,不敢于、不勤于、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碰到困难和挫折便畏缩不前、绕道而行、见异思迁。

  “这就是反差!”路甬祥说。他还因此呼吁,“我们应下决心转变教育观念,并切实采取改革举措,从注重知识灌输转变为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仪器和方法的能力、实验观察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开展交流合作的能力。”

  此外,沃森和克里克带给后辈的另一点重要启示在于,“学科交叉融合,交流合作是孕育前沿突破的沃土和环境。”路甬祥说,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量子力学的发展迅速,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和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也进入了关键时期,一大批化学家、物理学家参与生命科学研究,不仅带来了新的科学思想,对生命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推动——分子生物学正是物理、化学、仪器学、计算科学与生物学交叉融合的产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我国的大学还是科研院所内,学科间分隔、人才和知识结构单一、信息不能共享、交流合作困难等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制约了创新潜力的发挥。路甬祥为此呼吁:“我们应从体制机制、考核评价依据和方法上切实进行改革。”

相关文章

大科学设备“沿途下蛋”,59项转化交易82.2亿元

记者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合肥主会场采访时了解到,随着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正加速催生应用成果。作为“双创周”系列活动之一,合肥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

青年科学基金,“小火花”点燃“大梦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有个宏大的梦想。他希望,通过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发电来转化二氧化碳、制备合成燃料,实现“燃料合成—燃烧—碳排放—燃料合成”的碳元素循环利用,......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在广州南沙动工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24日在广州南沙正式动工。该会址以“千帆竞渡、科技远航”为设计理念,计划于2025年建成投用。当日,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也在南沙成立。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位于南沙明珠湾......

AlphaFold、细胞组织机制及嗜睡研究获颁生命科学突破奖

9月23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获奖名单揭晓。有着科学界“第一巨奖”“科学界的奥斯卡”之称的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Prize),主要奖励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数学领域的顶尖研究人员,......

2023年科学突破奖:1575万美元重奖AlphaFold及量子等领域

据科学突破奖官网报道,当地时间9月22日,2023年“科学突破奖”在美国旧金山公布,以表彰在生命科学、基础物理学和数学方面取得突破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深度学习预测蛋白质结构、量子信息、嗜睡症的发病机理......

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在南京举办

当科学遇见艺术,会有什么样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冷冰冰的化石如何更形象、更有温度?远古生命“动起来”会不会让你更加想探索地球生命的神奇?9月25日,科学与艺术融合博物馆论坛——《“从龙到鸟”国风科学绘画......

美国阿尔茨海默病论文造假?《科学》:或将耗时数年验证

被称为“脑海中橡皮擦”的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发病机理不清且无法治愈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美国《科学》杂志近期发布调查报道指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一篇16年前的重要奠基性研究论文涉嫌造假,威胁到主流理论“β淀......

杨卫:中国开放科学路上有两大考验、三道门槛、四条途径

“开放性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当前开放科学运动已达成全球共识,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需要中国加入。”8月24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应邀出席第十七届中国科技期......

最新《科学》研究开辟哺乳动物染色体编辑新领域

 染色体连接小鼠“小竹”课题组供图8月26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李伟研究员与周琪研究员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哺乳动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