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6-15 16:05 原文链接: 黄志伟:给基因编辑系统装上“安全阀”

  黄志伟,生于 1979 年 5 月,系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他长期从事免疫与感染疾病方向的基础研究,包括艾滋病病毒与人的蛋白复合物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菌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等。

  “7-11”——所有认识黄志伟的人都知道,多少年来,他都坚持着这样的生活,即从早 7 点工作到晚 11 点。

  即便忙到“7-11”的程度,这位哈尔滨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快节奏”是同事和学生对这位教授一致的印象。不久前,在《自然》上发表论文的喜讯,也没让他慢下来。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这不,还不等记者发问,他已经要开始“抢答”了。

  这是个跨界“玩家”

  在黄志伟团队实验室的桌子上,堆满了几十本《自然》《科学》《细胞》杂志,黄志伟坚持每天抽时间看文献,国际顶尖学术杂志更是每期必看。

  这位“7-11”教授,本科读的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学老师的一句“你对有机化学感兴趣,对生命化学会更感兴趣”,让他敲开了生物的门。本科期间,黄志伟便开始自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研究生和博士后阶段又先后从事生命科学的结构与功能、免疫与感染方向研究。

  “越强调应用,科研越做不下去,做科研不能太功利。”黄志伟及其团队从事的是基础研究,或许就源自他对生命科学的纯粹。

  2014 年 1 月,黄志伟团队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Vif)结构,所写论文《艾滋病病毒 Vif“劫持”人 CBF-β和 CUL5 E3 连接酶复合物的分子机制》在线发表于《自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黄志伟看来,要想歼灭“敌人”——艾滋病病毒,首先要摸清它的“底细”。

  该项研究阐明了 Vif 如何“劫持”免疫细胞的分子机制,为研制抗艾滋病药物提供了结构基础。“该成果发表后,很多艾滋病患者打电话来询问,像抓到了救命稻草。”黄志伟回忆道。

  而这一年,距他从零开始,组建哈工大结构分子生物学与天然免疫信号转导研究室,还不足两年。

  耳边传来实验仪器的轰鸣,望着满屋子的瓶瓶罐罐和大型试验设备,黄志伟感慨道:“我是从一张桌子,一个试管开始,一点一点将空屋子填满的。”

  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的三维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困扰业界 30 多年的问题。而仅用一年多的时间,这支 15 人的队伍就突破了这一研究瓶颈。黄志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一个实验有无数个步骤,每一步都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任何一步判断错了,都可能与成功失之交臂。

  按黄志伟的说法,他从不考虑他研究的方向有多少人在做,又有多少人没做出来。“这些都会影响判断,好的科研都不是计划出来的。”这位操着南方口音的跨界“玩家”,带着一颗童心,潇洒地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叱咤风云。

  不当“甩手掌柜”

  在他办公室的墙上,粘着一沓卷角儿的粉红色便利贴。“做科研和在公司朝九晚五不同,每天早上来到实验室都会有新的期待。”黄志伟在家的时间与在实验室相比只是个零头,按他的话说,好习惯想要改变也很难。

  科研工作者就像运动员一样,职业黄金时间短暂。而进入状态的黄志伟无疑步入了“正循环”。

  2016 年 4 月,他的团队揭示出 Cpf1(Cpf1 是一类 CRISPR 细菌免疫系统的效应蛋白,现被用作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工作机理,该研究论文《CRISPR-Cpf1 结合 crRNA 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在线发表于《自然》。

  科学家目前已初步了解,某些疾病的出现是由于 DNA 序列出现了问题。但如何精确地改变和操控这类 DNA,人类还只能“摊手”。

  这类致病 DNA 也正是诱发癌症、艾滋病等疾病的“元凶”,而 CRISPR-Cpf1 则可修复这些“出了问题”的 DNA,但 CRISPR-Cpf1 的分子机制一直无法揭示。

  此次,黄志伟团队破译 CRISPR-Cpf1 的运行机制,对认识细菌如何通过 CRISPR-Cpf1 系统抵抗病毒入侵的分子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为进一步改造 Cpf1 系统,使之为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提供了结构基础,离战胜癌症和艾滋病等疾病更近了一步。

  黄志伟生动地将 Cpf1 基因编辑系统比作“基因剪刀手”,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解析该类型的基因编辑机制。

  “当承包老板,做科研没意义。”黄志伟直言不讳。他认为,团队中科研经历丰富的教授,理应比学生更勤奋,不能当“甩手掌柜”。“教授对自己的实验室最熟,重要的实验要亲手操作,要亲眼看到每个实验变化。”他边说,边接过一旁学生递给他的材料,在上面签字。

  “因为没时间打理,他经常‘胡子拉碴’。对自己的形象不大上心,但他对学生的实验却格外上心。亲自给我们示范试验动作和流程。甚至我的试验笔记都认真看,每天都会批评我!”黄志伟的一位学生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做科研是件很享受的事

  今年 4 月 28 日,黄志伟团队揭示链球菌基因编辑“刹车系统”分子机制的相关研究成果再次在《自然》上刊出。

  “杂志只是载体上的体现,重点还得看成果。”虽已在《自然》发表多篇论文,黄志伟却显得十分谦虚。

  该论文揭示了 Anti-CRISPR 蛋白 AcrIIA4 抑制链球菌活性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揭示细菌免疫系统与噬菌体防御系统的共进化分子机制,为精确控制链球菌基因编辑活性提供结构基础。

  在黄志伟看来,基因编辑或许能改写生命的蓝图,但也要认识到,人类不仅需要利用基因编辑系统,还要对其进行控制,减少基因编辑“脱靶”带来的负面作用。

  “可以把链球菌 SpyCas9 基因编辑系统比作一枚‘导弹’,RNA(遗传信息载体)就像‘制导系统’,负责把‘导弹’引导至目标,链球菌 SpyCas9 核酸酶是‘炸药’,用它摧毁目标 DNA。”黄志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当基因编辑“脱靶”时,这枚“导弹”将有失控的可能。

  多年来,保持着“7-11”习惯的黄志伟并没有觉得累,反而总是说:“没觉得很辛苦,真正做科研的人,差不多都是这样吧!”如果哪天在办公室看不到他,学生们就会好奇地问:“黄老师去哪里了,这不像他的风格啊!”

  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正是源自内心的热爱。学生们向科技日报记者说:“一旦聊上他喜欢的生命学科,黄老师就会滔滔不绝,聊一两个小时还是意犹未尽。”

  在黄志伟眼里,做科研是件很享受的事。“做科研,不时有新的发现,而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的人,这很酷。”他说。

相关文章

中国专家学者取得基因编辑治疗研究创新突破

 病毒性角膜炎是受病毒致病原感染角膜而引起的炎症,该病愈后易复发,并成为导致感染性失明的主要原因。该病既无疫苗可用,也无药物可根治的现状困扰着医生和患者。记者12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基因编辑疗法或使癌细胞永久失活

据《科学进展》杂志日前报道,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CRISPR/Cas9系统在治疗侵入性癌症方面非常有效,这是在寻找癌症治愈方法迈出的重要一步。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基于脂质纳米颗粒的新型递送......

揭示Cas12i2双镁离子依赖的DNA切割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艳丽课题组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龚为民课题组合作,在Nature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题为Structuralbasisfortwometal-......

SHERLOCK(夏洛克)”转做“病毒侦探”,家用试剂盒快来了?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检测的紧急用途,允许其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更快地提供检测。据悉,这种新型检测试剂盒的诞生,源自博德研究所(B......

基因编辑技术:让细胞“华丽转型再就业”

青光眼和帕金森病是两种常见的由神经元细胞死亡而导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据统计,全球因青光眼导致视神经节细胞死亡致盲的人数超过一千万;而近一千万的全球帕金森病患者,有一半在中国。......

世界首项体内CRISPR基因编辑临床试验完成第一例患者给药

5日,EditasMedicine公司,和艾尔建(Allergan)公司联合宣布,名为Brilliance的1/2期临床试验已完成首例患者给药。这一临床试验旨在检验基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在研疗......

昆明动物所研究团队在蝴蝶基因组大小进化方面获进展

蝴蝶因其丰富的形态多样性,自达尔文时代就作为研究物种适应性进化的重要类群之一,近几年更被认为是研究形态遗传、进化和发育的理想模型,已成为发育生物学、进化生物学、种群遗传学、保护生物学和生态学等研究领域......

贺建奎敲除的CCR5基因究竟会不会导致“短命”呢?

CCR5基因在2018年的岁末,伴随着贺建奎的“疯狂实验”-基因编辑婴儿的诞生,引起了广大民众的关注,自然也成为了科研人员的讨论重点。CCR5基因是由邓宏魁在1996年发现的,并证实CCR5是HIV病......

聚焦“基因编辑婴儿”案件科研幌子难掩非法行医事实

备受社会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贺建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张仁礼被判处有......

他为何要制造“基因编辑婴儿”?科研幌子难掩名利动机

备受社会关注的“基因编辑婴儿”案12月30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贺建奎、张仁礼、覃金洲等3名被告人的行为构成非法行医罪。贺建奎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张仁礼被判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