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中国科学报:“冷门”科研期待“走红”

图片来源:昵图网 从事“冷门”科学研究的辛苦,不仅体现在研究环境艰苦,而且在项目经费上,与那些“热门”科研相比仅仅是杯水车薪。然而有这样一批研究人员始终坚持着他们钟爱的事业。 “冷门”科研何时能迎来春天? 4月9日,星期一,80后博士王传超坐在办公桌前,QQ不停地弹出消息框,都是关注自己工作的朋友、同行主动与他交流信息。 最近,这位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生突然红了起来,加上准备自己的学位论文、指导本科生的工作,让他忙得不可开交。王传超研究的人类生物学实在是太过冷门的方向,从来没有受到过如此待遇,他着实有些受宠若惊。 谁最在意“冷门”科研?“冷门”科研又如何惹人关注?恐怕许多坐在“冷板凳”上的研究者都心存这样的疑问。分子人类学揭曹氏后人之谜 其实,让王传超走红的是研究曹操身世之谜。 2009年末,河南省安阳市出土一男两女三具尸骨,考古人员推测男尸可能是曹操。......阅读全文

上海生科院植生生态所召开2014年度学术年会

  9月5日至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组织召开2014年度研究所学术年会。本次会议主题为:进一步凝练研究所发展方向,凝聚发展信心,紧密围绕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谋划和部署研究所发展战略。  全体研究组长、所领导班子成员、部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管理支撑部门负责人和管理骨干等

记寒武纪创始人:为AI装上中国芯的“双子星”

  “样片研制成功并不是让我们最高兴的事,我们最在意的是,让智能芯片方便大家的生活。”陈云霁(左)和陈天石 受访者供图  “他们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再一次让世界领略到不一般的中国科学……”音乐响起,寒武纪科技创始人——陈云霁和陈天石两兄弟走上科技盛典的舞台。哥俩一水儿的深色西服搭白衬衫、寸头加眼镜。

一名七十六岁老院士倔强的科研生涯

   76岁了,郭光灿院士一直都很忙。他是中国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的开创者,科研硕果累累,本可颐养天年,但至今仍旧一门心思扑在科研上。记者见到他时,郭老刚从成都开会回来。黑白相间的头发,是岁月在他身上的积淀;消瘦的面颊、宽厚的眼镜,流露出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激情。  1942年,郭光灿出生在福建的

施一公:技术、问题与体系是科研三要素

  日前,在由第二军医大学等举办的第九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向记者表示,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可预测。因此,未来总会让各种详细的预测显得很傻,“实验是唯一的出路”。   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施一公认为, 技术、问题与体系,是做好科学研究的三大要素。技

施一公:技术、问题与体系是科研三要素

  日前,在由第二军医大学等举办的第九届全军器官移植学术大会上,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向记者表示,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前沿的科学研究不可预测。因此,未来总会让各种详细的预测显得很傻,“实验是唯一的出路”。  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施一公认为, 技术、问题与体系,是做好科学研究的三大要素。技术是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

评论:不唯论文论英雄

   学术论文是反映科研成果的最直接载体,科研人员把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杂志上、与同行交流切磋,这本来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行做法。大部分从事科研的人也认可论文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学术的真实水平;从管理者的角度看,“数论文”也是相对简单易行的考核方式——所有这些因素,都使论文演变为科研考核的重要指标。  从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忠

周忠和院士:功利主义让我们远离了科学精神

最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出的一封公开信在科技界引起广泛关注,这份声明谈及的“优青”“杰青”等人才项目被异化使用的问题正是近年来备受争议的人才“帽子”问题。 实际上,“帽子”压倒一切,西部科研人才大量外流,评价体系不客观等都被认为是科技界面临的“大问题”。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周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周忠和有三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这三个身份让他成为科技体制改革最热忱的呼吁者和科技体制弊端最直接的体会者。  在这三个身份里,所长的身份让周忠和切身体会到科研人员心中最大的无奈。  作为所长,他不想让所里的科研人员疲于奔命地申请项目、申请“帽

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 体制弊端如何破解

“三多”现象大讨论系列报道之一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提及“项目多、帽子多、牌子多”的现象,反映了当下我国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多”现象是如何抑制创新活力释放的?如何破解科技体制改革中的这些痼疾?如何切实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围绕上述问题,本报即日起进行深入讨论。

中科院研究员吕金虎:做高品位的科学研究

   人物简介:吕金虎,1974年9月出生。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他长期从事复杂网络、非线性电路与系统、网络大数据等研究,并将理论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和大多数普通的父亲一样,吕金虎清晨6

王贻芳: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近几年,“基础科学”被提得越来越多,不仅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华为、阿里、腾讯等知名企业也纷纷加大了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  随着中国载人飞船、月球探测、量子通信等科技成果的逐渐显现,很多人逐渐认识到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当然,对基础科学缺乏了解、认

张成岗:与肠道微生物对话

张成岗  2月24日清晨,呼吸着北京的早春清冷的空气,张成岗驱车前往河北省保定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定监狱,打算与那里的管理者讨论一下“菌心说”与预防犯罪相关研究的事宜,为下一步研究作准备。  “菌心说”是张成岗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内容是认为人体内存在的菌群决定了身体甚至心理的状态。“我还

183名中国学者入选2016全球高引作者榜 | 数据分析

  近日,汤森路透 (Thomson Reuters) 发布了2016年全球高引作者 (Highly-Cited Researchers 2016)初步榜单,18个学科领域的183名中国学者上榜,总体人数仅占全球高引榜单的6%,显示我国高引作者比例仍然偏低。但通过学科与单位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富有启迪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  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

周忠和院士:古生物研究队伍要少而精

工作人员在修复恐龙化石。资料图片科研人员在广西洞穴中挖掘化石。资料图片  【关注“濒危学科”】  开栏的话  在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一些濒危的“大熊猫学科”。其中有学科自身发展规律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原因,也有公众对学科的误解、制度设计得不合理造成的影响。本版今起开设《关注“濒危学科”》栏目,选取一些有

朱健康:农家子弟如何成为美国院士

朱健康近影   朱健康 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领军科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     1967年生于安徽,1988年赴美留学,2000年受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植物科学系正教授,曾任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整合基因组学研究所

执着“钠”十年 钠离子电池迎来“破晓”

  当众多人聚焦锂离子电池的时候,他把目光转向了“冷门”的钠离子电池,这“一眼”就是10年,也是这“一眼”打开了钠离子电池产业化的大门。此时的胡勇胜,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还是中科海钠的创始人。 不久前,中科海钠生产的全球首款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钠离子电池实现量产,

追记张齐生院士:世界竹材加工利用领域的开拓者

   9月25日上午,南京大雨倾盆。“张院士一路走好,师者精神长存!”南京林业大学师生的微信群、朋友圈被刷屏,沉痛悼念张齐生。  层林如挽,长风当泣。设在南京林业大学的灵堂,自发前来送行的师生,风尘仆仆从外地赶来吊唁的政府、科技、高教、企业等各界人士络绎不绝。  “你怎么这么早起来洗衣服?”当日清晨

王泽山为何荣获最高科技奖:让中国火炮射程提高20%

  1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泽山走上了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这位老人虽年过八旬,精神矍铄。听说他获奖,很多人感慨:真是实至名归。  他60多年来专注于研究火炸药,带领团队发展了火炸药的理论与技术,突破了多项世界性的瓶颈技术,一系列重大发明应用于武器装备和生产

诱惑与困惑:“影响因子游戏”该如何继续?

  伴随着科研竞争的日益激烈,如果你正在获取tenure职位、获得基金、评上国家奖或是当选院士的道路上,那么你的一篇最新得意之作发表在哪家期刊比较好呢?论文发表后能否得到较大的认同度和传播率呢?如果你面临着科研选题,哪些期刊的研究情报才是最值得信赖的研究动态呢?一个可供你参考的答案那就是“期刊引证报

基因疗法,到底是什么?

  最近,我国科学家完成的一项其实技术上和概念上都没有太多亮点的研究,也就是中山大学副教授黄军就及其同事利用一种名为“CRISPR”的基因编辑技术,试图修复存在遗传缺陷的人类胚胎,把“基因编辑”“CRISPR”“基因技术改造人类”等等听起来高深莫测或耸人听闻的名词一股脑推送到公众视野中。  过去几周

对话“基因剪刀手”杨璐菡

  近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刊载的一篇论文,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哈佛大学和生物技术公司eGenesis的研究人员,运用一种新兴热门的基因编辑技术,敲除了猪基因组中可能有害的病毒基因,攻克了猪器官用于人体移植的重大难关,给全世界众多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带来希望。论文的第一作者、今年29岁的杨璐菡,继

“强基计划”首年遇冷,多所顶尖名校招生未满

今年7月底,北京某高中学生王琼坐在一间110人左右的考场,参加强基计划的笔试,身边只有不到30个考生。偌大的教室,从未有过的空旷感,让她感到些许不适。 这是一场全国范围的“大面积弃考”考试,而王琼的考场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 果不其然,不久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兰

丁肇中:我这一辈子做每个实验都有大量人反对

丁肇中先生在接受记者的采访  昨日(6月26日),受邀来武汉参加第十二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的著名华人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丁肇中一出现,就引起媒体记者的强烈关注。  虽然经过长途旅行,76岁的丁肇中还是精神矍铄。白色衬衫、黑色西装裤,着装简约而朴素。全身上下的配饰,只有金丝边

志愿填报专业统计显示,国内基础学科研究正遭冷落?

  2020年全国高考在大部分省份落下帷幕。如果把高考区分成两个“半场”,“上半场”无疑是考试环节,“下半场”则是志愿填报,决定未来就读的高校和专业。  上世纪80年代,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言犹在耳。近年来,“重商主义”却俨然成为一种潮流——基础学科不仅招生难,而且许多此类专业学生毕业

陈洪渊:原始性创新是21世纪分析化学面临的最根本挑战

  “创新”是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法宝,是科教兴国的灵魂, 也是国家民族振兴的灵魂。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关于如何推动分析化学发展与创新的一点思考和浅见,与同仁们一起探讨。     理念上更新促进原始性创新   毫无疑问,创新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它将推动分析化学的发展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