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意识的困难问题:我们如何知道人工智能有了意识?

澳大利亚哲学家大卫·查莫斯(David Chalmers)有一个著名的问题是,是否可以想象“哲学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s)——那些表现得像你我一样却又缺乏主观经验的人——的存在?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学者对意识的兴趣,包括我。原因在于,如果这种僵尸(或者说精密但毫无感情的机器人)可能存在,那么仅仅用物理属性——关于大脑或类似大脑的机制——就无法解释意识体验。相反,我们必须考虑一些额外的精神属性,才能解释什么是有意识的感觉。弄清楚这些心理属性是如何产生的,就成为所谓的“意识的困难问题”。 但是,对于查莫斯的哲学僵尸一说,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哲学僵尸应该有能力提出有关体验属性的任何问题。不过,值得深思的是,一个缺乏体验的人或机器如何能回顾其没有过的体验。在播客“Making Sense”(此前的名称是“Waking Up”)的一集节目中,查莫斯与神经学家兼作家萨姆·哈里斯(Sam Harris)讨论了这一......阅读全文

独特视角:从物理智能到微波视觉(一)

摘要:近10 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得到了科技与工业界的极大的重视,预示着人类文明将进入智能时代。但是,作为智能时代基础的“智能科学”还远未成型。本文从电磁物理信息感知技术的独特视角,讨论智能科学如何发展的一些见解,指出人类智能与外在世界互为对偶问题、相互不可分割的根本属性,因此按人工智能所应对的对

独特视角:从物理智能到微波视觉(三)

每个阶段还应该研究对应的人脑原生的驱动力,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等,这些需求是驱动通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正确学习的必要源动力。第4个阶段研究对象为意识的本质,意识如何形成是一个根本科学问题,人工智能是否能产生意识更是一个哲学问题,这一根本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解答人类一直寻求的答案:人是从哪里来的。有一点可以

人工智能与脑网络组融合助力意识障碍研究

  人工智能对医学的影响有目共睹,“人工智能不能替代医生,但懂人工智能的医生会替代不懂人工智能的医生”。但是,当前绝大部分研究和应用都集中在辅助医生检测影像中肉眼可见的病灶,关注在如何让医生能更快速更自动地诊断。虽然这提高了病灶检测效率和精度,减少了人为操作的误判率,但是从本质上讲并没有提供新的医学

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大脑?要不要向人工智能低头

  低头不是容易事,如果对方还是你的创造物,只怕更窘。但科学家现已开始不断提醒我们,要为这件事做点准备了——如果说此前的警告是还有一两个世纪的光景,现在已经锐减为不到50年。   美国科学家库兹韦尔,被主流商业报刊《Inc.》评为“爱迪生的合法继承人”,他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人工智能(AI

机器与人怎样当好“合伙人” 需建立规范制定法律框架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展示全世界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为期3天的论坛上,由机器人发展引发的人工智能伦理和法律话题就是议题之一。 应当建立规范机器人及其使用行为的法律框架 在国际人工智能界,不少人认为人工智能会对人类产生巨大威胁,呼吁不要开

《攻壳机动队》中的脑机接口到底能不能实现?

  和古希腊人希望在天上飞翔一样,今天的人们渴望将意识和机器融合到一起。有人甚至将这种方式看作绕开死亡的途径之一。然而,意识能否直接和人工智能,机器人,或者其他意识通过脑机接口(BCI)技术连接,从而打破人类自身的局限性?  过去的50年中,来自全球各大学实验室,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实现这个目标的道路上

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机器人发展 人类2050年可长生不老?

  人类正处在科技发展再次飞跃的时期,而这一次飞跃,有三大工具,也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科技前沿领域: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  AI、人造胚胎、基因占卜等入选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基因占卜  入选理由:大规模基因研究将让科学家能够预测普通疾病及人格特征  技术突破:科学家们现在可以利用你的

2016年国际十大科技新闻解读

  数千年来,人类依靠直觉去探索世界运行的原理。虽然这种方式也会让我们误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结果仍然是真理大过谬误。现在,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正发生剧变:人工智能刷新着超越人类的成绩、引力波将带来天文学革命、基因编辑让设计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计算机虎视眈眈地要推翻50年来的经典运作方式……这

类脑计算:让人工智能走得更远

像人一样思考,这是人们对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期待。大踏步前进的人工智能,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机器综合智能水平和人脑相差较大,机器学习需要较多人工干预,不同人工智能模态之间交互协同较少……”近日,在香港召开的第S43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与会科学家细数当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瓶颈。 解铃还须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启动 谭铁牛为项目负责人

   人工智能属于什么物种,是否产生自主意识,是否自我进化?人工智能也在改变世界,其可能引发的伦理问题正在引发无限遐想,其实,关键是人类如何塑造人工智能。9月8日,人工智能伦理研究项目正式在京启动,中科院院士谭铁牛为该项目负责人。 据介绍,英国、美国的学术机构分别于2015年

人工智能是助手还是威胁

  世界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虽然这被专家们认为是一个商业噱头,但仍然引起人们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大讨论。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还是威胁?今天,人工智能已经对社会产生了深刻且广泛的影响,反之,学者、大众与媒体的观点与态度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发挥重要作用。世界

洪荒之力爆发前 人工智能需冷静

  1968年,当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时,即将实现首次登月壮举的人类自信爆棚,对片中口蜜腹剑、想要谋害人类宇航员的电脑HAL嗤之以鼻。25年后,当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人工智能》时,人们依旧坚信,有能力与人类一较高下的人工智能,还离得很远很远。   但今天,人们意识到,我们低

实验室培育的“迷你”大脑真会比人类大脑更加聪明吗?

  在实验室中,将细胞簇组装成为人类微型大脑版本的技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由干细胞转化而成的大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s)能为人类大脑提供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而众所周知,这是很难进行研究的。但有些研究人员担心,这些迷你大脑可能会产生某种形式的意识,有时候其甚至还会移植到动

实验室培育的“迷你”大脑真会比人类大脑更加聪明吗?

  在实验室中,将细胞簇组装成为人类微型大脑版本的技术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科学家们的关注,这些由干细胞转化而成的大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s)能为人类大脑提供无与伦比的洞察力,而众所周知,这是很难进行研究的。但有些研究人员担心,这些迷你大脑可能会产生某种形式的意识,有时候其甚至还会移植到动

新研究有助预测“植物人”意识恢复可能

  从中科院自动化所获悉,该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将“脑网络组学”与人工智能方法结合,建立了全新的慢性意识障碍预后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意识障碍患者能否恢复意识的准确率高达88%。该方法的有效性在两家医院的三套不同数据集上得到了验证。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生命科学开放获取期刊eLife上,该所宋明和蒋田仔

Master终于引起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

  新年伊始,一名网上神秘棋手Master挑战人类围棋顶尖高手,Master竟以60∶0的成绩完胜。谷歌公司随后宣布,Master就是AI机器人AlphaGO的改进型,是其“深心(DeepMind)计划”的一部分。  引发全球关注的是,短短半年,阿尔法狗(AlphaGO)的改进型所展现出的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医师与人类医师比赛读片 效率更高

  不吃饭、不会累、不发脾气、不犯糊涂——如果有这样一个人充当医生的助手,医生和患者们想必都会皆大欢喜。在围棋界人机大战吸引全球关注后,中关村创业团队羽医甘蓝打造的医疗版“阿尔法狗”也来了。日前,羽医甘蓝宣布获得中关村发展集团战略及财务投资,估值过亿元。   人工智能医师与人类医师比赛读片 效率更

26所高校联合建议: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7月8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首届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26所大学的人工智能专业负责人参会,并在会议上形成了《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 《建议书》中表示,随着人类社会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应用正在深入到

浙江大学启动“量子计划”等3项创新2030专项计划

   日前,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大举措——创新2030计划继“双脑计划”之后,再次发布启动三个专项计划,加快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与会聚造峰。这三个专项分别是量子计算与感知会聚研究计划、生态文明与环境科技创新会聚研究计划、农业设计育种会聚研究计划(以下简称“量子计划”“生态文明计划”“设计育种计划”

AI版“双手互搏”有多牛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文评出了2018年十大突破性技术,“对抗性神经网络”(GAN)赫然在列。 什么是对抗性神经网络?为什么它能入选MIT十大突破性技术?它的发展脉络如何?与我们此前耳熟能详的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能够应用在人工智能的哪些场景?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有待攻克? 中国自动化

对抗性神经网络入选MIT十大突破性技术

日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刊文评出了2018年十大突破性技术,“对抗性神经网络”(GAN)赫然在列。什么是对抗性神经网络?为什么它能入选MIT十大突破性技术?它的发展脉络如何?与我们此前耳熟能详的神经网络有什么区别?能够应用在人工智能的哪些场景?还有哪些关键问题有待攻克?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

专访诺奖得主马丁·卡普拉斯:永远别在原地踏步

   马丁·卡普拉斯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荷兰科学院外籍院士和英国伦敦皇家学会外籍院士。他于1966年开始在哈佛大学担任教授,并一直从事研究工作至今。  “我喜欢三件事情:化学、摄影和烹饪。”日前在北京大学化学院一间会谈室里,85岁的马丁·卡普拉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福布斯》深度解析“人工智能+医疗保险”的四大应用场景

  1970年,美国人在医疗保健上的支出为745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4480亿美元。到2017年,由于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存在,患者、医疗服务提供商以及制药公司各方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已飙升至3.5万亿美元。  根据非营利性机构平价医疗委员会的数据,想要维持美国医疗体系正常运转,总共需要60亿笔保

未雨绸缪还是被动改变?井喷挑战人工智能专利保护

  人机大对决又将掀起风暴。5月23日起,人工智能系统AlphaGo除了对弈中国大陆“棋王”柯洁,更将同时挑战多位中国大陆顶尖棋手。  如果你还认为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答答题、下下棋的玩伴,那就大错特错了:阿里的人工智能正准备担任“实习医生”;京东人工智能客服JIMI正在为数亿消费者24小时服务……  

“科学探索奖”:首期十亿元大奖将带来哪些改变

   11月9日,腾讯在庆祝20岁生日之际公布了一件大事——该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设立“科学探索奖”。腾讯基金会将投入10亿元的启动资金资助该奖项

科技杂谈:人工智能不应人为炒作

人工智能近来可谓热得发烫。今年年初阿尔法狗人机对弈获胜引爆的热潮一直延续至今。科技界、产业界人士畅想人工智能的未来图景:有望和水电一样,成为基础设施,并成为驱动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 这并不是人工智能的第一次春天。实际上,早在上世纪50年代,人工智能概念刚被提出就引发极大关注。其后,因

中科院院士赵国屏: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发展趋势

  生命科学的发展必然带来生物产业的革新。在我国经济走向新常态的关键时刻,生命科学也迎来了研究范式的转型和研发平台的创新。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认识生命科学与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因势利导,调整未来的战略和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会聚”范式推动对生物复杂系统和生命复杂过程运动规律的研究从“定

腾讯WE大会:Nothing but the Future

  11月8日下午,腾讯2014 WE大会在京举行。12位科技精英从全球各地汇聚到一起,围绕“Nothing but the Future”这个主题,从各自领域出发,描绘了一幅幅关于人类未来生活的蓝图。  产品是什么样子?能感知脑电波,自动推送精准服务。  交互是怎样?空气交互,无需各种平板、眼镜.

霍金:完全人工智能或将成为人类终结者

史蒂芬·霍金   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12月2日表示,创造“能思考”的机器的努力将威胁人类自身生存。他认为:“对完全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招致人类历史的终结。”   在上世纪60年代上映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超级电脑HAL9000凭借自己的“智慧”谋杀了四位宇航员。半个世纪过去,霍金的预

摩尔定律:50岁依然年轻

1965年4月19日,36岁的戈登·摩尔在《电子杂志》中预言:集成电路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就会增加一倍。十年过后,摩尔根据实际情况对预言进行了修正,把“每年增加一倍”改为“每两年增加一倍”。半导体行业的“传奇定律”——摩尔定律就此诞生,它不仅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更在接下来的半个实际中,犹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