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青藏高原冰冻圈状态与变化研究获进展

青藏高原是全球变化研究关键地区之一,具有全球变化研究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目前,观测资料的缺乏是青藏高原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综合使用可靠的原位观测、遥感测量及改进的数值模式对于青藏高原冰冻圈及其与气候的相互作用研究至关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梅学团队在国际地学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上发表题为The Tibetan Plateau cryosphere: Observations and model simulations for current status and recent changes 的研究成果,阐述了基于观测与模拟的青藏高原地区冰冻圈状态与变化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冰冻圈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该研究获得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20100102、XDA1907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172......阅读全文

中国冰冻圈科学大会探索减缓冰冻圈影响科学对策

  第一届中国冰冻圈科学学术大会日前在京召开。会议以“冰冻圈变化、影响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了冰冻圈的变化机理以及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环境的影响,并探索减缓和适应冰冻圈影响的技术和科学对策。  冰冻圈科学委员会主席秦大河介绍说,2000年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专门启动了新的核心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

“青藏精神”指引方向

  “希望你们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精神……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西藏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

“世界屋脊”拿什么破解气候密码?

我国科考队员在白雪皑皑的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   前不久,重庆遭遇62年来单日最大暴雨袭击。专家分析认为,大气环流在遭遇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两个大的地形时,形成了有利于强对流天气发生的气象条件而导致暴雨产生。专家表示,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加上处于季风和西风带的交汇处,因此,青藏高原既是天气系统

立足“第三极” 破解气候变化之谜 ——访维加奖得主姚檀栋

  太平洋的风吹不到青藏高原,高原的冰冻圈变化却能决定风往哪儿吹。  “青藏高原冰川、积雪面积的大小,会直接影响亚洲季风的强弱,决定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说。  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拟将2017年维加奖授予姚檀栋。这

冰冻圈告急灾害增多 它们终成“丑样子”

  2018年夏天,一篇题为《北极圈罕见32摄氏度高温,我们有生之年,或许再也看不到北极熊了》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尽管把一个地点的最高温度当作平均温度来认知是不科学的,但这个全球气候变暖的“小故事”,还是着实吓了人一跳。  几乎在同一时间,新疆连续在阿克苏温宿县和哈密出现暴雨洪水,尤其是8月中旬喀喇昆

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大数据助力“第三极”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不仅孕育了亚洲几大河流,被称为“亚洲水塔”,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学数据的整理和共享,对于科学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下称数据中心)就是这样一个汇

青藏高原地面有效辐射变化对表层土温的影响

  地表有效辐射为地面向上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之差,它是地面通过长波辐射交换而实际损失的热量。有效辐射的大小随地面温度、空气温湿度及云量而变化,可以作为地面最低温度及霜冻预报的重要依据。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在东亚甚至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已是公认事实,该区有效辐射与净辐射的量级基本

973课题“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及其碳循环的影响”启动

  9月29日至30日,科技部973计划重大科学目标导向项目“冰冻圈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第七课题“冰冻圈变化的生态过程及其碳循环的影响”在成都召开启动论证会。项目首席中科院寒旱所丁永建研究员等出席会议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咨询与论证。来自成都山地所、寒旱所、沈阳生态所以及西南民族大学的专题负责人及相关

我国科学家发布阿拉斯加冰川编目27043条

  22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博士李耀军告诉记者,他所在实验室成员通过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利用2018年卫星遥感影像和阿拉斯加地区冰川编目数据,进行人工解译,对阿拉斯加地区冰川分布现状进行了一次系统更新。  当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兰州召开《2018年阿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碳循环观测系统布设完成

多年冻土区碳循环野外观测系统分布图   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高多年冻土有机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反馈,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持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第二课题“冻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及其碳循环过程”

大连化物所举办“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会

  为热烈庆祝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文化讲坛成功举办50期,结合当前大力提倡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国内形势,7月14日上午,该所特别邀请了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来所做“气候变化科学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报告。党委书记包翠艳出席了报告会,会议由所长助理、人事处处长毛志远主持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姚檀栋院士首获维加大奖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SSAG)日前公布,鉴于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2017年维加奖将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教授姚檀栋。  姚檀栋目前担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和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是国际上公认的冰冻圈研

寒旱所推进“一三五”规划深入实施

  为了学习贯彻中科院2013年度工作会议和中科院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创新2020”和“一三五”规划的实施,3月7日,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召开了所领导和研究室主任会议,就“一三五”规划的实施与进展听取了汇报,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一三五”规划的深入实施进行了研讨。   三个重大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湖泊是大气温室气体的源

  湖泊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湖泊的沿岸地带更是潜在的温室气体释放的重点区域之一。青藏高原分布着我国最大面积的湖泊群,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康世昌团队及其合作者对青藏高原18个湖泊近岸水体中温室气体(二氧化

应对全球变化973项目公示 预算达3.7亿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0年立项的应对全球变化19个项目前两年预算安排和2008年立项项目后三年预算安排(见附件),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

北半球冰冻圈变化项目课题验收会在京召开

   10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承担的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项目“北半球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与适应对策”课题验收会在北京召开。秦大河院士、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姚檀栋院士、傅伯杰院士等相关专家和项目主管部门、依托部门代表以及项目研究成员参加了会议

我国启动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

  近日,中国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项目在兰州启动。该项目将通过对中国积雪特性及其分布调查,建立统一、规范的积雪特性数据集和时空动态变化数据库,旨在为冰冻圈与气候变化研究、水资源评估、积雪灾害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据介绍,该项目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为核心,汇聚了中国国内开展积雪研究和

如何实时监测十几亿人口的水源地?|Nature评论文章

  “第三极”是地球上仅次于北极和南极的冰雪储地。这片区域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青藏高原,拥有全世界最高的14座山峰和约10万平方公里的冰川(面积和冰岛相当)。其中的融水灌溉了十条大江,包括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黄河和长江,供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尼泊尔的Tsho Rolpa山谷,

脊椎动物化石记录青藏高原“长高”史

  对青藏高原的隆升学界存在着不同观点。中科院古脊椎所邓涛团队利用古脊椎动物化石证据,阐明460万年前青藏高原达到现代高度,形成冰冻圈环境。相关论文近日在国际刊物《全球和行星变化》上发表。  在6600万年之前的中生代时期,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汪洋大海,生活着以菊石、鲨鱼、鱼龙等为代表的游泳生物,以

青藏高原升温2°C径流变化及影响获揭示

  1月13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发布消息称,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汪涛及合作者利用观测数据约束了地球系统模式对降水和径流的未来预估,绘制了包括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湄公河、长江和黄河等主要河流上游人均水资源量分布图。研究人员发现:在全球升温2°C情景下,

973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44优秀97良好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4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共计141个项目。  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0年立项137个项目、2012年立项2个项目和2013年立项2个项目。验收结果显示:  1.“主要农作物核心种质重要农艺性状单元型区段及互作

186个973计划项目结题 56个项目验收获优秀

  近日,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2017年结题项目验收结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个项目通过验收,56个项目验收结果为“优秀”,包括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形成、传播与控制的基础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免疫识别

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 探访神秘的重离子加速器

  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的名气在国内外很大,但它究竟“长”啥模样?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又是如何通过冰川研究气候变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亲自主讲的科普报告会给你带来哪些特殊的感受?两次赴南极科考的科学家眼中的南极到底是什么样?……这些普通老百姓平日里很难见到的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

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大气和冰川中黑碳来源研究获进展

  8月2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康世昌课题组与瑞典斯特哥尔摩大学合作研究论文Sources of black carbon to the Himal

第三极碳质气溶胶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和来源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康世昌团队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山大学等合作,系统研究了第三极及其周边区域碳质气溶胶的含量水平、时空变化和来源,并重点分析了黑碳(EC或BC)的吸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碳质气溶

我国首次开展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

  除了东北,新疆阿勒泰也是名副其实的雪乡;受污染的雪消融得会更快,就可能会干扰辐射平衡;雪的粒径大小关系到老化程度,还影响到消融速度……2日,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项目2017年度总结会在南京大学举行。这也是国际上首次以国家为单位开展全面的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研究。  过

青藏高原河流竟是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温度低、海拔高,是人们对青藏高原的固有印象。由于这个原因,过去科学家猜测这里的河流也应是“低碳”。但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成果表明,青藏高原河流温室气体的排放通量处于世界中高水平。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科学报告》中。  青藏高原是世界的“第三极”,温度低、海拔高

6大主题共论汞等大气污染物监测与评估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9年12月4日,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多科学研究中心环境安全与健康分中心,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雾霾健康效应与防护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等主办的“2019汞等大气污染物监测与评估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隆重举

中国湖泊50年数据集发布: 数量面积均有增加

   近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布了中国50年湖泊数据集,并揭示了中国6大区域湖泊变化特征与潜在驱动机制,共享了中国过去50多年来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变迁数据集。该数据集是目前首次基于历史地形图和超过3831景遥感卫星影像获得的长时间序列湖泊编目数据集,相较现有数据更新、更完整。  湖泊是重要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完成南极科考

  近期,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完成对南极半岛的科学考察,取得预期成效。  针对三极(北极、南极和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考虑其对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意义,地球大数据专项设立了时空三极环境项目,从地球大数据视角,首次将三极作为一个整体,开展系统性、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