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哈佛医学院利用VR技术研究神经元在决策中的作用

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HMS)和意大利理工学院(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IIT)的科学家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迷宫里训练老鼠进行语音识别任务,发现在不同脑功能皮层区域的神经元群体在面对决策时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工作记忆和决策的潜在神经机制。这一研究以“Distinct timescales of population coding across cortex”(不同皮层编码的时间尺度)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哈佛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助理教授、共同通讯作者Christopher Harvey表示,他们的研究是朝着大脑思考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即当神经元在一起工作时有什么特殊之处。在他看来,揭示神经元群体如何工作和应对紧急情况产生的反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脑功能的基础机制。 为了探索......阅读全文

研究揭示听觉皮层编码听觉认知的新机制

  7月8日,《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小鼠听皮层神经元群体结构动态变化实现感觉到范畴的转化》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宁龙研究组完成,博士研究生辛宇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该研究通过在头部固定小鼠

Nature:哈佛医学院利用VR技术研究神经元在决策中的作用

  近日,来自哈佛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HMS)和意大利理工学院(Istituto Italiano di Tecnologia,IIT)的科学家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迷宫里训练老鼠进行语音识别任务,发现在不同脑功能皮层区域的神经元群体在面对决

蒲慕明小组揭示恐惧记忆相关突触特异性变化机制

  今天,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蒲慕明研究组在《自然·神经科学》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与恐惧记忆相关的杏仁核-皮层突触特异性变化》的研究论文,首次揭示了在听觉恐惧记忆中起重要作用的侧杏仁核-听觉皮层投射通路,并发现该通路在听觉恐惧学习后会发生特异性的突触连接重构。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双色双光子成像技术发现

后顶叶皮层及相关神经环路在抉择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

  后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简称PPC),是大脑中一个处理多种感觉、运动信息的联合脑区,能够接收来自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和躯体感觉系统的信息传入,同时它的主要输出目标是与运动相关的脑区: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次级运动皮层、额叶视区、纹状体等等。其在大脑网络中处在感觉

科研人员在感知抉择皮层环路机制因果性研究获进展

  4月29日,《自然-神经科学》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后顶叶皮层在信息归类感知抉择中的因果性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宁龙研究组完成。该研究从一个创新的角度解答了一个具有广泛争议

后顶叶皮层在信息归类感知抉择中的因果性作用

  《自然-神经科学》期刊(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题为《后顶叶皮层在信息归类感知抉择中的因果性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宁龙研究组完成。该研究从一个创新的角度解答了一个具有广泛争议的科学问题:

20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名单之复旦大学(生物类)

  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消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12年度面上项目、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科学仪器基础研究专款项目等方面的评审结果。有关评审结果将通知相关依托单位,其科研管理人员可登录

北京脑科学研究专项:构建下一代智能科学体系

  在北京市脑科学研究专项引领下,中科院自动化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在类脑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进展。  一个小小的机器人,从它的视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摆放着一个摇铃。机器人问:“这是什么?”一个声音告诉它:“这是摇铃。”机器人先进行了缓慢地观察,之后伸手握起摇铃晃动,然后放回。当再次向机器人展示

噪声和噪声不一样 白噪音让声音更精确

   噪声和噪声不一样,即使是一个安静的环境也不会产生和白噪声一样的效果。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近日发表在《细胞报告》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连续的白噪声背景下,纯净的声音会被更加精确地感知。他们的发现可以应用于人工耳蜗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听觉在人类交流中很重要,但人们对声音信号如何被感知以及如何被处理

脑部侵入有望改变游戏、教育、市场营销科学等8个行业

  12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和科技公司正纷纷寻求将人的神经系统带到线上,那未来最先被这种“脑部侵入”技术改变的将会有哪些行业呢?   脑部侵入近年来成为了科技行业的一大热议话题。两位神经科技先驱,Neuralink的伊隆·马斯克(Elon Musk)和Kernel的布莱恩·约翰逊

猴子已替人类做好试验,脑机接口将成新的康复方式

  你还记得巴西世界杯开幕式上那个身着“机械战甲”开球的高位截瘫少年吗?作为一项通向未来的新技术,脑机接口通过这一记开球向全世界得到了成功的展示。6月13日,这套装备的设计者、被称为“机械战甲之父”的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授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带着新书《脑机穿越》中文版来到清华大学,畅想脑机接

瑞士研发“神经形态芯片” 可与真实大脑相媲美

  日前,由瑞士、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首次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奇的微芯片,能够实时模拟人类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这项新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们制造出能同周围环境实时交互的认知系统,为神经网络计算机和高智能机器人的研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以前的类似研究都局限于在传统计算机上研制神经网络模型

不用眼睛也看得见?科学家发明微型芯片

  过去,眼睛失明的人仅能透过器官移植手术才有机会重见光明。不过,最新研究开发出一款可植入大脑的微型芯片,让来自外界的图像和声音可绕过眼睛和耳朵,直接传达到大脑,帮助病人恢复视觉和听觉。   可将视觉资讯转换为数字编码,直接传到大脑中   该芯片由美国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发明,是一款可置于大脑中的扁

港大团队首次证明新冠病毒有可能感染中枢神经?

  由于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关注,病原体被鉴定为SARS-CoV-2。截至目前(8月4日),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过1848万例,死亡人数达69万。这些数字每天都会更新,而且预计还会进一步增加。迄今为止,

新技术绘制脑神经“布线图”

  据英国《每日邮报》4月12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技术,可助研究人员绘制出大脑神经连接的线路并弄清其主要功能,使揭开大脑之谜、开发出计算机大脑模型的梦想离现实又近了一步。相关论文发表在4月11日的《自然》杂志网站上。   这项研究属于“神经连接组学”(connectom

盘点:Nature杂志5月亮点研究速览

  【1】合成生物学:一个用来控制转基因生物的内置毁灭开关  Nature Communications DOI:10.1038/ncomms7989  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介绍了一个基于CRISPR的内置器件,它设计用来专门破坏转基因生物的特定DNA序列。控

《Nature》5月最受关注的十篇论文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近期《Nature》下载论文最多的十篇文章(2015年4月

看到记忆的印迹神经科学家们如何定位唤醒甚至偷换记忆

  《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在停尸间的初次登场,给不同观众留下了不同的回忆。他对法医茉莉是态度粗鲁,抑或只是对茉莉的紧张无知无觉?   有意思的是,尽管不同观众回忆这个场景会讲述不一样的故事,但他们的脑部活动基本相同。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认知神经科学家Janice Chen最近在做的一项

AI技术助力找到最能刺激猴子神经元的“抽象派”图像

  近些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速发展应用于各个领域。如今在AI技术的帮助下,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又做了一个创举——找到了最能够刺激猴子大脑神经元的面部图像。研究结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研究人员已经知道,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皮层中的神经元会对面部等复杂图像做出反应,并且大多数神经元在图像

2019年10月Cell期刊不得不看的亮点研究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点研究值得学习呢?小编对此进行了整理,与各位分享。  1.Cell:开发出光学混合筛选技术,可在几天内筛选人细胞中的数千个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布罗德研究所的研

诺奖得主Science发表最新成果

  假如你听到轮胎打滑的声音,然后就发生了车祸。那么下次再听到这样的声音,你可能就会因为可能发生的车祸而害怕。这说明大脑通过某种方式将两种记忆关联起来,使原本无害的声音能够引起恐惧心理。   MIT的神经学科学家在一月二十三日的Science杂志上发表文章,向人们展示大脑中两个重要神经回路的相互作

Cell子刊:我们为什么会耳鸣

  科学家们通过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了解了那些患有耳鸣症的患者大脑的功能,耳鸣令人痛苦不已,在美国大约有2500万人受到这种疾病的折磨,同样在中国患者人数也居高不下。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这位患者完成了脑部手术,用于治疗其癫痫病,当他的颅骨被打开后,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William Sedley

人类大脑中发现新型脑细胞:为研究脑部疾病提供线索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日前在人类大脑中发现了一种新型脑细胞。这种细胞在小鼠等啮齿类动物大脑中并不存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人脑独特性以及为研究脑部疾病提供新线索。  由美国艾伦脑科学研究所与匈牙利塞格德大学共同组成的科研团队利用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对两名已故中年男性捐献的脑组织进行了研究,最终在大脑新皮层

Cell:冷泉港实验室开发BARseq技术构建出更好的大脑图谱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Anthony Zador教授及其团队一直在研究大脑回路如何介导和控制复杂的行为,在10年前就着手绘制大脑功能的三个支柱:连接性、基因表达和生理活性。由于尚无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的技术,他的团队开发出MAPseq,即一种用来绘制不同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图谱并更好地了解它们彼此之间如何相互

脑机接口:瘫痪病人的未来

  在《钢铁侠》《攻壳机动队》等影片中,超级战甲总是那么让人向往——通过脑机接口的连接,战甲如同身体的一部分,能完成各种挑战极限的高难度动作。殊不知,在现实之中,类似的“超级战甲”正在向人们走来。这得益于神经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努力,巴西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杜克大学神经中心主任米格尔·尼科莱利斯就是其

常见睡眠障碍疾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进展

  睡眠对人类日常生活及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人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当睡眠的质和/或量的发生异常,或者睡眠与觉醒节律发生异常的时候,即可称为睡眠障碍。  根据睡眠障碍的国际分类(IC

上海生科院揭示自噬调控神经元轴突发育新机制

  8月19日,国际细胞自噬领域的核心期刊《自噬》在线发表了题为《Mir505-3p通过调控Atg12及自噬通路以影响神经元轴突发育》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东华大学化工生物学院周宇荀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仇子龙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利用CRISPR/

专访江小龙:3项新技术+反复枯燥的实验=里程碑式成果

  穷其一生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渴望突破,但突破就像喵星人的尾巴,在追逐的过程中令人筋疲力竭,找到好的方法可能会事半功倍,那么要想获得一份科学突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还是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呢?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对于贝勒医学院的江小龙博士来说,应该两者都很重要。   上个月江博士研究

回顾2018:中国大陆在CNS发表的神经科学论文

  即将过去2018年,中国大陆学者在神经科学的基础、临床及技术方法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含共同通讯)单位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Nature和Science 即CNS发表以神经科学为主体的研究论文共计19篇。其中,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和最

大脑把记忆存在哪儿了?

  从前,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的神经外科医生,叫做阿卡赫·阿卡诺维奇(Akakhi Akakhievitch)。有一个古怪的病人,希望阿卡诺维奇帮他彻底忘掉他那专横讨厌的母亲。阿卡诺维奇答应了他的请求,打开病人的头颅,一个一个地剔除了数千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都与病人对他母亲的记忆有关。术后,病人从麻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