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Nature:核医学检验面临的困境

由于核医学应用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所以很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都在想办法开发不依赖核反应(nuclear reactor)的医疗设备。 2009 年,有两个研究用核反应堆被关闭,进行修理和维护。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这两个核反应堆已经运行了50多年。可是这两个核反应堆却为全世界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放射性示踪剂——锝99m(technetium-99m, 99m Tc)。每天在全世界大约有7万人会注射这种同位素标记的示踪剂。这两个反应堆一关闭,全世界的医院都紧张了。 由于买不到示踪剂,临床医生不得不取消与病人的检查预约,推迟手术,或者转而采用更加古老的、让患者接受更多放射线照射的诊断技术。“这次同位素示踪剂短缺就和停电的后果是一样的。”上述这两个被关闭的反应堆中的一个反应堆——位于荷兰的High Flux反应堆(High Flux Reactor at Petten in the Netherlands)的负责人......阅读全文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催化》  磁场远程控制化学反应  《自然—催化》11月21日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用磁场远程开启化学反应的方法。该技术实现在特定地点和时间释放分子,它在选择性药物输送中有潜在应用价值。  通常,酶遇到一个特定靶标(叫作基质)会快速反应。将一个药物分子连接到与酶接触时才会释放的基质上

首个决定性证据表明 闪电确是同位素产生的“自然通道”

  据英国《自然》杂志11月21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物理学研究称,科学家通过辐射探测器首次发现了决定性证据:闪电能够引发大气核反应,并产生放射性同位素。该发现意味着闪电终于成为人们已知的可产生同位素的自然通道,同时也为深刻理解气象中物理学极端事件打开了一扇窗。  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

科学家称人类有望从月球土壤中获取新能源

北京时间8月16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世界石油价格的持续飞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组织开始把目光转向了月球,因为在月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氦-3。而氦-3这种在地球上很难得到的物质是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聚变发电燃料,可以提供无毒而且无放射性的能源,因此也被科学家们称为“完美能源”。 当前,

核电站土壤测出放射性钚元素 毒性更强处理麻烦

  日本福岛县一对父子接受核辐射检查  综合外国媒体报道,截至当地时间29日21时,日本3·11强震及海啸已确认造成11168人遇难,16407人失踪。此前,东京电力公司首次宣布,从福岛第一核电站五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微量的放射性物质钚。考虑到这种物质的特殊性

“人造太阳”照亮未来能源之路

  太阳普照大地,孕育万物,其能量来自于内部一刻不停的聚变反应。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质量亏损可转化成能量。聚变反应就是两个较轻的原子核,主要是氢或重氢(氢的同位素),聚合成一个较重的原子核时质量亏损,从而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可以说,核聚变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聚变反应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快速了解有机碳同位素

  12C、13C天然丰度分别为98.89%、1.11%;14C只有极微量且具放射性,半衰期为5730年。其他同位素由人工核反应获得,均有放射性。  天然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由13C/12C比值确定的δ(13C)表示,以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白垩系Pee Dee组拟箭石化石(简称PDB)作为标准品。  20

关于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立项通知

教技司[2011]9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科司、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   2011年度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评审工作已经结束。经专家评审并公示,共有212个项目获准立项(具体名单见附件)。为做好项目实施工作,现将有关

核聚变是终极能源吗?

   人类从未停止过对更高效更清洁能源的探索,其中核聚变能被认为是终极选择之一。为推进可控核聚变研究,各国联合推动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  近日在科技部举办的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周年纪念活动上,科学家就“核聚变是能源的美好未来吗”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仅在海

五种小动物活体成像专用设备特点、应用及优缺点比较 二

可见光成像的主要缺点是二维?平面成像及不能绝对定量,新一代荧光分子断层成像(fluorescence molecular tomography, FMT)采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激发荧光分子产生荧光,通过图像重建提供目标的深度信息和对目标物进行立体成像,并且可以定量及多通道成像,能够在毫米量级的

不要谈“钚”色变 铀钚混合燃料中钚仅占7%

  “钚是世界上毒性第二大物质,5克钚足以毒死所有人类?”这些流言其实都不靠谱。请看专家解读――  流言: 据BBC报道,前英国政府辐射事务顾问巴斯比博士表示,日本核电站的问题极为严重,尤其令人担心的是福岛核电站三号反应堆,因为它使用的是一种不同的燃料:它不是铀

费米:理论与实验的双科大师

   费米门下也是人才辈出:杨振宁、李政道以及发现反质子的美国物理学家张伯伦和西格里等都是他的门生。  文武双全之人历来难得。  在物理学的历史上,也只曾经出现过个别“文武双全”的科学大家。比如,除了发现那些著名的物理学定律,牛顿也做过阳光的色散实验和运用单摆检验惯性质量同引力质量成比例的实验,甚至

缺中子核素的精确质量测量否定了Zr-Nb循环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IRFL)冷却储存环(CSR)开展缺中子核素的精确质量测量过程中否定了Zr-Nb循环对核天体rp核合成过程的重要性。  原子核质量数据在核天体物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天文观测发现的I型x射线暴(Type I x-ray burst)主要核

罗德隆:国际热核聚变研究的中国力量

耗资100多亿欧元,吸引世界顶尖科学家参加,参与各方人口总和超过全球人口的一半……在这个本世纪最为雄心勃勃的能源科技合作项目——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中国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年秋天,由我国承担的ITER计划任务中的首个导体采购包可望出关,运往目的地。“

我国热核聚变核心部件获重大突破

  近日,一则关于“人造太阳”的消息登上了央视新闻,也刷爆了朋友圈。许多人有疑问,太阳还可以制造?其实,这颗“太阳”是我国在国际热核聚变项目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太阳是我们在自然界目前能看到的最大核聚变体,所以形象地称为“人造太阳”。那么,这颗“太阳”是如何诞生的呢?  核聚变:未来能源问题的希望  核

“人造太阳”路上 中国后来居上

  今年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第30个年头。  核能,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成为了一柄悬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在试图探索利用核聚变能这一新的能源。  寻找能源新出路  “核裂变已经被人类利用发电,但裂变堆的核燃料蕴藏极为有限,放射性核废料的处理也是难题。”日前,中科

“人造太阳”温度升高到1亿度

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位于安徽合肥的“人造太阳”装置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俗称“人造太阳”)正在接受技术升级。它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持续 400秒、中心温度大于2000万摄氏度实验环境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正在进行的升级计划

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启动 将冲击最关键“圣杯”反应

  记者2日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获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下,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室(JUNA)在位于四川西昌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CJPL)正式启动。项目负责人、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在现场介绍,项目启动后,将向核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最关键的“圣杯”反应发起冲击,为理解大质

2014-2015中国物理学会各奖项揭晓

序号获奖者姓名工作单位奖项1白雪冬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胡刚复物理奖2何 源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胡刚复物理奖3刘运全北京大学饶毓泰物理奖4卢仲毅中国人民大学叶企孙物理奖5靳常青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叶企孙物理奖6林承键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吴有训物理奖7何红建清华大学王淦昌物理奖8苑长征中国

JUNA实验核心设备建造完成

  “到深深的地下去观察天上星星的演化规律,我们又迈近了一步。”记者28日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简称原子能院)获悉,锦屏深地核天体物理实验项目(JUNA)近日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项目负责人、原子能院副院长柳卫平介绍,JUNA实验的重要设备ECR离子源和400千伏高压加速器主体建造完成,该加速器运行

放射化学家王方定院士:许身报国 绽放灿烂

         虽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早已成为历史,但王方定为其所做的贡献却留下永恒的印记——60多年来,这位放射化学家带着极大的责任心和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投身到我国核工业创业者的行列,为我国核工业事业上下

自然界还有未知元素没被发现吗?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部分资料来源:宇宙的狂想曲  1869年,俄罗斯科学家门捷列夫发表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在这张表格上,一共记录了63个元素。  在此后的150年中,科学家不断完善着元素周期表,现在这张表格记录的元素已经达到118个——其中,包括了一些自然界原本不存的重元素。  这些元素是怎么发现的?又是如何产生

加速器非核应用(一)

一、引言带电粒子加速器(以下简称加速器),是研究核物理、高能物理,认识微观世界的一个主要手段,随着60余年加速器物理和技术的发展,它衍生出许多不属于核物理、高能物理研究的非核应用,与国民经济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目前世界共有约15000台加速器,其中约1/3用于医疗领域,1/3用于工业领 域。本报告的目

加速器的发展简史

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E.Rutherford)用天然放射源中能量为几个MeV、速度为2×109厘米/秒的高速α 粒子束(即氦核)作为“炮弹”,轰击厚度仅为0.0004厘米的金属箔的“靶”,实现了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人工核反应。利用靶后放置的硫化锌荧光屏测得了粒子散射的分布,发现原子核本

“超级显微镜”能“看”清什么

  日前,位于广东东莞的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CSNS)首次打靶成功,获得中子束流,这标志着CSNS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进入试运行阶段。中国散裂中子源是什么?它长啥样?有什么用?安不安全?记者奔赴现场,为您一一揭晓。  一问:是什么?  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  “

2018基金委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合作项目初审结果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RFBR)双边合作协议,2018年双方共同资助中俄合作交流项目。经公开征集,我委共收到202项申请,经初步审查并与俄方核对项目清单,以下189项申请通过初审:序号科学部编号项目名称中方申请人中方依托单位俄方申请人俄方依托单位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