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自然》独家:南极千米冰层下发现微型动物尸骸

在一次罕有的湖泊钻探任务中,一千米厚的冰层下方惊现古代甲壳类与缓步动物遗骸。 距南极点600公里处有一片深埋于冰下的湖泊,科学家最近在那里钻探时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代生命的痕迹:保存于一千米厚冰层下的微型动物遗骸。研究人员用热水钻凿通一千米厚的冰层,制造出一个直径仅有60厘米的通道。 这些比罂粟种子还小的甲壳动物和缓步动物(又称“水熊虫”)都是在南极洲的冰下默瑟湖(Subglacial Lake Mercer)里被发现的。这片水体数千年来未曾有人造访。时至今日,人类也只是通过探冰雷达以及其它遥感技术间接地观测过默瑟湖。但这一切在去年12月26日改变了:一批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研究者成功地在冰层里熔出了一条直抵下方湖水的通道。 来自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微体古生物学家David Harwood说,在湖里发现那些动物“完全出乎意料”。他是 “南极冰下湖泊科学考察”(SALSA)科考队的一员。 当生物学......阅读全文

南极冰封湖中发现古老生命为重大突破

   地球表面常年严寒的地方莫过于南北两极,而南极大陆更是全世界最冷的大陆。这片大陆被厚达上千米的冰层覆盖着,已经冰封了上千万年。谁能想到,厚实的冰层之下竟然潜藏着别样的风貌。  据《自然》杂志日前报道,美国科学家在距离南极点600公里的一处冰封湖面下,发现了令人惊讶的古老生命迹象—— 一种微小的甲

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战略情报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通过计量统计遴选出天文学与天体物理[1]、物理学、化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这五个学科中受到科技界热切关注的科学成果,及中国研究者参与的每个学科TOP30受公众关注的科学成果,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学研究热点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时代》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北京时间12月11日消息,美国《时代》杂志最近评出了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美国及日本科学家在干细胞研究方面获得的突破位居榜首,而今年6月内蒙古确认发现当今世界上最大似鸟恐龙化石,也入选这一榜单,位列第7位。 以下为《时代》杂志评出的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1. 干细胞研究获得突破 干细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这一年,新发现颠覆传统认知

  科学家追寻百年的万有引力常数G值有了新的答案,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面临退休,从航天到地球四极,2018年,新技术助力的科学新发现,不断颠覆着人类已有的认知。深空探测开启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我国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有趣又有料的生物书单

  小编一直觉得,生物是一门包罗万象、充满惊喜的学科,不像学工程的一般出现在工地上,学计算机的永远坐在电脑前,说自己学生物的,一般不能被准确预知工作地点,你可能在冻地跺脚的南极观察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对南极生态圈的影响,也可能在趴在某个闷热的非洲草原上研究狮群的生活习性,当然了,你也有可能拿着移液枪天天

国家系统布局未来20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科技部等8部门编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简称《规划》),目前已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其中,包括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中国南极天文台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我国“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据悉,该《规划》是我

南极冰封湖泊发现微小动物

向深处挖掘 图片来源:Billy Collins  -SALSA Science Team  过去10年间,研究人员开始在南极冰封湖泊中钻探以寻找生命。如今,他们可能在一个湖泊中发现了从生物学角度可被视为复杂生命的迄今最清晰的证据,尽管目前尚不明确这些动物是否还有幸存者。  一份发表于《自

孙立广教授:“粪土研究”中走出自己的脚印

  近日,中科大教授孙立广课题组又有一篇论文在《自然—地球科学》上发表。这是该小组今年4月以来在《自然》子刊上发表的第二篇关于热带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孙立广教授原本从事地质学研究,近十多年来,他另辟蹊径,率领弟子下南极,上北极,赴南海,寻找企鹅粪、鸟粪,独创“企鹅考古法”,开拓了“

2016年最受全球媒体关注的100篇论文

  截止到今年11月15日,Altmetric统计了过去一年中发布的270万篇学术论文,整理并公布了2016年的论文Altmetric指数百强榜单,列出了那些在社会公共领域引起最强烈关注或讨论的科学研究。其中有第一篇由美国现任总统发表的医保评估报告,有引力波与比邻星B这样的重大天文学发现,有最早的生

科学家揭开全球变暖南极海冰反增之谜

一头豹海豹捕猎间隙在南极海冰上休息  北京时间8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最新一项研究称,气象学家成功破解了南极海冰面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仍呈增加之势的谜团,不过这一趋势可能很快会被逆转,南极海冰的融化速度不久将加快。海冰增多缘于自然进程  据领导实施

2018《环球科学》十大科学新闻:霍金逝世、贺建奎事件前二

  如果要用两个词来定义2018年的话,我们可能会选择“进步”与“反思”。中国科学在持续进步,克隆猴“中中”与“华华”、单条染色体的酵母,都是世界级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车”在火星上发现大面积的液态湖泊,也是空间探索领域的巨大进步。但在科学快速进步的同时,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心肌干细胞发现者造假事件,也

Nature:十位中国科学之星,生物医学占4位(都是女性)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他们由该刊记者和编辑选出,在神经科学、中微子、空间科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影响

我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的研究

 2008年12月余万霰在南极考察   在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现场计划中,有一个健康检查项目非常醒目,即“中国赴南极考察队员生物钟基因及若干生物节律检测及研究意义”。这项由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余万霰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我国首次在南极考察队员中开展生物钟基因检测与研究。  

2019年中国学者发表CNS统计,谁是CNS发表之王?

  物理与材料学领域  【1】2019年12月11日,中科院物理所张余洋、丁洪及高鸿钧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Nearly quantized conductance plateau of vortex zero mod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

两院院士评出国内外十大科技进展

  2009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1、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峰值性能达每秒1206万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综合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

南极科考:敢走别人想走而走不成的路,留下自己的脚印

  “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出更深的脚印是创新;踏出新的脚印,走一条自己的新路更是创新。”谈及20年前独特的“企鹅考古法”,73岁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孙立广说,这是“逼”出来的创新。当时,与他的知识积累相关的领域已有权威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在承担。为抓住一生中难得的机会,只能剑走偏锋。  1400万平方公里的

破解一夜白头之谜!《自然》公布2020年十大重要科学发现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或许让我们放慢了脚步,但科技的发展永不止步。转眼间,2020年已接近尾声,英国《自然》网站在近日评出了今年十大重要科学发现,其中最后一项是本年度最受欢迎的科学发现。日本神冈天文台的地下探测器探测到了穿越地球295公里的中微子(或反中微子)。来源:《自然》网站

这一年,科技与文化相伴同行

  科学精神照亮逐梦之路  见证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2019年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只有两位先生可以救中国。其中之一,便是“赛先生”,也就是科学。这声振聋发聩的呐喊在神州大地回荡了一个世纪。  一百年过去了,科学精神对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

《自然》及子刊综览

  《自然—生态与进化》  小龙虾如何从宠物沦为入侵生物  2月6日《自然—生态与进化》在线发表的一篇论文报告了美洲龙纹螯虾的基因组序列。基因组有助于揭示这种单性繁殖的甲壳纲动物如何在短短20年间从德国宠物贸易的新宠变为马达加斯加的强大入侵生物。  美洲龙纹螯虾在上世纪90年代首次被发现。据信,几只

一份实证报告:人死之后会发生什么?

  人的躯壳失去生命后,会经历怎样的变化。  “可能得花点力气才能做完,”入殓师Holly Williams说道,她举起John的手臂,轻柔地弯曲他的手指、肘部和手腕,“尸体越新鲜我就越好操作。”  Williams柔和的声音、无忧无虑的态度给她的工作性质打了掩护。她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的一家家庭殡

南极发现5000万年前巨型飞鸟化石

  近日,来自5000万年前的南极洲的化石被鉴定为一种已灭绝的巨型远洋鸟类——伪齿鸟。伪齿鸟因其特殊的“骨齿”而引人注目,它们的颚上有独特的骨刺,像是长了一嘴尖牙。此次发现的这一记录是巨型飞鸟类的最早化石记录。  10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科学家

自然子刊综览

  《自然—医学》   新技术可定量检测CFTR功能   《自然—医学》报道了一种分析测试手段可以定量CFTR的作用——CFTR是一种分子受体,其功能发生异常时会导致囊肿性纤维化。这种快速、耐用的测试手段采用从囊肿性纤维化病患身体获得的“类器官”来帮助诊断、评估药物反应以及优化个体治疗方案。

科学时报年终专稿之生命科学篇 裴钢:风景这边更好

编者的话 对于科学和技术的重大进展来说,一年并不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然而科学与技术的任何进步,都是科学家在日常工作中留下的一个个脚印。刚刚过去的2007年,科学与技术的各个领域可谓异彩纷呈。为了让读者对此有全景式的了解,本报特别约请各领域专家梳理并点评了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亮点,并展望令人期待的

2014年国内国际十大环境新闻

         国内十大环境新闻  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10月20日~23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立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和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

《科学》:基因编辑婴儿入选年度“科学崩坏”事件

  《科学》杂志每年会评出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最为重要的十大科学突破(Science Breakthrough)。今年,夺得年度突破桂冠的是“单细胞水平细胞谱系追踪技术”,帮助破获多起悬案的法医系谱技术、#MeToo 运动等也榜上有名。值得一提的是,贺建奎前两天被《自然》杂志评为年度人物后,其主导的基

6月14日《科学》杂志精选

鱼的生活方式及供氧机制  3则新的报告揭示了负责输送氧的呼吸色素是如何在脊椎动物中演化以帮助它们在更高的水平进行运作的。  在由Scott Mirceta及其同事撰写的一篇报告中,研究人员对深潜海洋哺乳动物的肌红蛋白在2亿年中的进化史进行了追踪,这些深潜哺乳动物是那些目前仅生活在陆地

中澳科学家利用海豹观测南极底层水形成的奥秘

   日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立宝、陈红霞等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Guy Williams合作,利用海豹观测南极底层水形成的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研究人员利用海豹所携带传感器收集了大量冬季冰封期间的冰下海洋观测资料,突破了冬天无法在南极开展观测的限制,利用该数据诊断

南极海域出现大面积海藻爆发

  这是上周五拍摄的一张图片,展示了南极附近海域出现的这一巨型海藻爆发的海区,一种观点认为这是狂风将南极埃默里冰架上的积雪吹入海中融化,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养育了这里的海藻,从而导致这次爆发事件   北京时间3月8日消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站报道,在南极附近的洋面上近期出现了一大片明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