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DARPA“凤凰”计划计划发射“细胞星”

DARPA“凤凰”计划的首个航天器——eXCITe将于2015年第三季度搭乘一次商业发射升空,开展在轨试验。 eXCITe航天器 “凤凰”计划的首个航天器不是在轨运行的卫星工厂,而是NovaWurks公司制造由多颗“细胞星”组装的航天器,名为eXCITe。 “细胞星”是NovaWurks公司为DARPA研发的低成本、模块化卫星结构,重约7千克,尺寸为20cm×20cm×10cm,是一种可自我集成的航天器,具备计算、供电、通信、传感,以及推进能力。NovaWurks公司称这些细胞星为“超级集成细胞星”(HiSats)。 “细胞星”能以不同形式和尺寸组合成可执行多种太空任务的有效载荷。但如同每个都具有过滤功能的肝细胞,只有形成合体才能发挥效用。“细胞星”至少需要有一种关键部件(例如天线)作为有效载荷与之连接,才能形成有用的航天器。DARPA希望“细胞星”能利用在轨闲置或废弃的卫星上的天线或太阳电池板等部件。 eXCIT......阅读全文

“实践十号”:中国打造的太空“超级实验室”

  实践十号卫星模拟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试验装置  微重力环境下盛开的花  人类未来能否能穿越星际,在宇宙中长期生存?人类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飞船或者空间站着火了怎么办?如今困扰各大城市的雾霾如何治理?……对于这些问题,现在我们或许还没办法全面回答,不过中国科学家未来两周将在太空

Nature发布2019年度十佳论文 中国学者成果优异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将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毫不夸张的说,科学指引并推着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基础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石,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基础科学,并不断加大对基础科研投入,与之相对,无数奋斗在最前线的科研工作者

这些细胞害死了主人之后,又在实验室里繁殖了18000代

如果你突然得知那位因病去世了60多年的长辈其实还“活着”,并且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被研究,至今繁殖了18000代,总重量达到5000万吨,你会作何感想?一位黑人妇女67年前患上宫颈癌去世,她的癌细胞却流传了下来做科学研究。而她的家人与子孙在她死后20年,才知道举世闻名的海拉细胞原来是自己的“亲戚”。细

美国防部预研项目署布局四大领域 部署颠覆性技术项目

  主要开展军事关键技术研发。成立66年来,该署一直资助互联网、半导体、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激光器、GPS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DARPA以“科技支撑国家安全”为口号,布局四大领域,重点部署了一批颠覆性的技术项目,值得我们关注。  复杂军事系统领域  当今的美军还在依赖综合运用电子、光学、软件、机械

新技术 新成果 新应用!ACAIC 2019学会盛宴召开

  2019年8月7-9日,第6届中国分析仪器学术年会(ACAIC 2019)在上海新桥绿地铂骊酒店召开。ACAIC 2019 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管,长三角科学仪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分析仪器分会、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上海分析技术产业研究院、北京中仪雄鹰国际会展有限公

明年5月20日中国启用新国际单位制 中学物理教材将改写

  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这些人类描述和定义世间万物的标尺,今后将全部由“常数”定义。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举行“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专题新闻发布会。市场监管总局计量司司长谢军在发布会上透露,明年5月20日起,中国将启用新国际单位制,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温度单位“开尔文

中国计量科学院院长方向:解读国际单位制变革

   12月11日,在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从技术和应用层面,详细解读了国际单位制变革的内容以及意义。 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下面我从技术和应用层面出发,介绍此次国际单位制变革的主要内容,解读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2018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近日揭晓。高星、罗俊、孙强、林鸣、马宗义、赵卫、曹则贤、刘自鸿、徐立、张昌武等10人当选。  这项由《中国科学报》、科学网和《科学新闻》杂志共同主办的公益活动,旨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评出2018年度人们心目中的“知识英雄”。  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至今

遥远甘肃有一条“龙” 探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

   图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主环隧道。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提供  走近中国大科学工程  《非诚勿扰2》中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因脚上的“癌中之王”黑色素瘤选择自杀。如果编剧知晓重离子治癌的功效,电影的结局可能重写。  “对肺癌、肝癌乃至医学界最头疼的黑色素瘤,重离子治疗的局部控制率在80%以上。今年

“天舟一号”发射:解决一个世界难题 | 饰品

  如果说中国航天人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那么“天舟一号”就是“星辰大海”中的生命之舟。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在1992我国确定的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发射载人飞船为第一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

实践十号:太空中的“超级实验室”到底有多牛

   6日1时3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  实践十号卫星搭载着19项创新性的科学实验,相当于把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搬到了太空。这个实验室有多牛?科学家们为我们揭秘。  4月6日,搭载实践十号卫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

与中科院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项目指南

一、设立宗旨 空间科学卫星科学研究联合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出资设立,旨在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导向和协调作用,吸引和调动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充分利用中国科学院研制的空间科学卫星平台开展前沿领域和综合交叉领域研究,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发挥空间科学卫星的效能

“实践十号”返回科学硕果

  在北京中关村北四环以南,一座百米高塔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国家微重力实验室的百米微重力实验落塔,科学家将实验载荷提升到近100米高的塔顶,让它们做自由落体,观察微重力状态下的各种科学现象。  但地球只给了科学家区区3.6秒。想要更长的微重力时间?恐怕还得到太空中去。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先导

我国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有望资源共享

  《瞭望》文章:大科学装置渐入佳境   随着国家投入的增长、条块分割的打破,大科学装置对中国原创科技能力的提升,更加令人期待   年初,从兰州传来喜讯: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与兰州军区总医院和甘肃省肿瘤医院合作,利用国家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提供的100MeV/u的碳离子束,对浅层肿瘤病

看《自然》网站盘点的那些2017年重大科技事件

  从天上到人间,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所谓“金风玉露一相逢,胜却人间无数”,两颗中子星的“偶遇”,翻开了天文学的新篇章;一块巨大冰川的轰然倒塌,成为悬在很多人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卡西尼”号传奇的最终谢幕,也为2017年的科技史写下悲情的注脚。近日,《自然》杂志网站为我们盘点了20

这个太空“超级实验室”到底多牛?

  6日1时38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科学卫星系列第二颗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送入太空。  实践十号卫星搭载着19项创新性的科学实验,相当于把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室搬到了太空。这个实验室有多牛?科学家们为我们揭秘。  它牛在哪里  揭开被重力掩盖的科学秘密  对科学

“实践十号”微重力下的新科研

  “实践十号”卫星在轨模拟图。中科院供图  “实践十号”是专门用于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卫星于2016年4月6日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整星在约250千米高度的近地圆轨道运行12天后,卫星返回舱与留轨舱分离,当日返回舱携带11项材料、生物载荷安全返回地面,样品完好,

《自然》盘点2014年科学界大事件

南极BICEP2 射电望远镜发现引力波———或者是尘埃  2014年或许会因为科学的胜利迅速演变成失望甚至是悲剧而被铭记:干细胞研究和宇宙学研究进展很快受到质疑;商业飞船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探测器登陆彗星、追踪人类起源以及协力了解大脑依然是值得庆祝的原因。  太空竞赛 千帆竞发 

太赫兹技术的优越特性以及应用(三)

太赫兹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自1896年和1897年,Rubens和Nichols开始对太赫兹波段进行先期探索,太赫兹技术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间太赫兹科学与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发展,许多重要理论和初期的太赫兹器件相继问世[3]。现代太赫兹科学与技术的真正发展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科学》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解读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  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升

实践十号将在太空做19项新奇有趣实验

  中国6日发射的实践十号返回式卫星上,将在未来两周进行19项新奇又有趣的实验,既寻找人类未来宇宙生存之法,又助人类在地球上的生活更美好。  这颗卫星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胡文瑞说:“实践十号上开展的科学实验都是全新探索,都是国外没有开展过的,每个都具有创新性和很强的科学研究价值,将孕育学术上重大

第九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公示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推动实施人才高峰工程,倡导和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社会风尚,按照《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8年上海市人才工作大会的有关要求

美国《探索》杂志:未来的科学何去何从

11位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预测  美国科普杂志《探索》为庆祝发行30周年,邀请11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对今后30年科学将引领人类走向何方进行了预测。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些科学大师们到底怎样说。  1.肯·卡尔代拉(Ken Caldeira,卡内基科学研究所的资深科学家,美国国

美开发出航天器细菌快速检测新技术

  新华网洛杉矶10月23日电(记者高原) 美国航天局科研人员最近开发出一种能快速检测航天器细菌的新技术。这项技术也能同时运用于军事、医疗、制药等领域,如检测可引发炭疽病的炭疽杆菌。   美航天局下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科研人员在10月刊的《微生物》杂志上报告说,这项新技术能找到构成细菌芽孢的主要物质

2015国际十大科技新闻

  科技是一种迷人的信仰。理论的改写、技术的更迭,都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世界,更好地改变世界。2015年的国际十大科技新闻,有对基础物理的求索,对宇宙深空的探测,对人脑功能的发掘,也有对争议性技术的讨论,对气候变化的思考……而最让我们欣喜的是,今年的国际“十大”,有了更多来自中国的消息。  1.中科大首

中国学者发现太阳风入侵地球高纬窗口

  地球磁层是保护我们家园的最外层屏障,使地球上的生命免于遭受太阳风带电粒子的轰击。但是一小部分太阳风粒子仍可通过各种“窗口”入侵地球磁层。一些已探明的窗口主要发生于地球磁场活动较为活跃的时期,而在地球磁场活动相对平静的时候,这种窗口在何处,以何种方式开放,一直悬而未决。最近,一个由

《自然》杂志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2016年6月21日北京时间凌晨1点,《自然》杂志发表了Science stars of China这篇新闻特写文章,Nature.com的官方微信号"Nature自然科研”同时放出此文的中文版《中国科学之星》。从古老的DNA到中微子和神经科学,中国的顶尖研究者们正在发挥巨大的影响——并提

关于公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人名单

  根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将201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予以公布。  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或其他学术不端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8月4日—8月18日)向国家自然科学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

二等奖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 主要完成人 主要完成单位 推荐单位 1 J-201-2-01 水稻重要种质创新及其应用 钱 前,朱旭东,程式华,曾大力,杨长登,郭龙彪,李西明,胡慧英,曹立勇,张光恒& lt;/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