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现有技术足让未来20年汽车油耗减半

8月27日,在尼斯的一个加油站,一位顾客正在加油 总部设在巴黎、为工业化国家提供能源政策建议的国际能源署日前表示,如果各国政府制定大胆的政策以加强对现有技术的利用,在未来20年中,新生产汽车的燃油消耗可削减一半,这将有助于遏制全球对石油的依赖。 据路透社报道,国际能源署说,未来的石油消耗增长将几乎全部来自于目前占全球主要能源消耗五分之一左右的交通运输行业。 国际能源署称,必要的技术已经能够符合成本效益,可以保证一辆汽车节省的燃油成本超过其在报废之前产生的额外费用,但这些技术都没有得到足够广泛的应用。 “需要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以确保这些技术的潜力在未来10年至20年中能够全部发挥。”国际能源署在其发布的关于道路车辆燃油经济性的报告中说。 “采用现有的技术可使传统的汽油车和柴油车在未来20年里将燃油消耗......阅读全文

国际能源署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

  国际能源署(IEA)今天在北京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3》报告指出,可再生能源将迎来大发展。预计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发电能力增长的近一半,其中以风能和太阳能光伏为主的间歇式供电占比45%。中国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绝对量增幅最大的国家,超过欧盟、美国和日本增长的总和。   “当前,世界

页岩气成能源新宠 能否重塑国际能源格局

  美国能源情报署的报告显示,2000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为122亿立方米,2011年为2208亿立方米,11年增长了17倍多。随着北美能源市场被页岩气改写,世界能源格局版图也将因之改变。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传统天然气出口国家,原本打算将北美地区列为未来客户,现在反而面临其出口的竞争压力   页岩气成能源

国际能源署指出全球能源版图正在重塑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页岩气革命”成为热议话题之一。图为4月6日,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的页岩气主题分论坛现场。  国际能源署如何看待美国页岩油气开采对美国乃至全球能源供求格局的影响?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总部设在法国巴黎的国际能源署(IEA)。  天然气将成最大能源

国际能源署认为国际油价不会持续下跌

  总部设在巴黎的国际能源署(前译国际能源机构)12日发布的月度石油市场报告显示,虽然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并出现多种不确定因素,但全球原油需求今明两年稳中有升,而国际油价今年将稳定一个水平上,不会持续下跌,但明年将承受压力。   报告指出,全球经济今明两年预计分别增长3.3%和3.8%,低于该机构此前

苏州要做能源变革国际典范

  通过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至2020年,苏州清洁能源及时接入率和消纳率100%,清洁电力占比提升至50%  “你和我,一同在这里,苏州――全球能源变革的富土”,10月30日,“2016国际能源变革论坛”召开期间,江苏省苏州市政府和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合作,共同发出国内首个建设国际能源变革发

国际能源署称全球清洁能源进程已经停滞

  国际能源署(IEA)周三表示,虽然有超过2万亿美元被投资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上,不过过去20年以来,全世界在削减能源供应中碳内容方面几乎没有取得进展。   国际能源署是在第三期清洁能源进程年度报告中作出这一判断的。报告对全球削减碳排放行动描绘了非常悲观的画面,称虽然过去十年全球领

国际能源署:挪威水电应成为欧洲能源后备

  国际能源署近日敦促挪威加强同欧洲其他国家能源方面的合作,并表示挪威的水力发电可造福整个欧洲,成为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有力后备。  能源署总裁诺博・塔纳卡(Nobuo Tanaka)说:“挪威的水电为欧洲提供了有力的后备。我们需要加强合作。”塔纳卡提出要安装两条海

国际能源机构:清洁能源发展并未减少全球碳排量

  国际能源机构日前发表报告说,虽然人们努力制止污染和煤炭的使用,但全球能源供应的碳排放量在20年来并无太大变化。   据《悉尼先驱晨报》报道,国际能源机构在上周发布的这份报告中说,虽然风能和太阳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迅速发展,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也达成了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

无锡下月举行国际新能源大会

  在内缺市场、外遇双反的严峻形势下,将于11月1日在无锡举行的国际新能源大会将重点关注光伏产业的发展,为广大新能源企业搭建一个提振产业信心、共同寻求出路的平台。   在为期3天的展会中,尚德电力、海润光伏和美国CBI等百余家企业将集中展示太阳能光伏、风能、智能电网等新能源电力产业链上的新产品;同

国际能源机构呼吁应对气候变暖

  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干事玛丽亚·范德胡芬12月3日就正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发表声明,强烈呼吁各国政府制定政策,鼓励迅速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范德胡芬警告说,全球能源安全或将面临威胁。国际能源机构的分析显示,这些年来,实现“限制升温2摄氏度”的目标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