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专家解读近期雾霾原因多因素叠加致接连雾霾

秋冬季节是我国雾霾污染高发季节,10月以来我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接连发生大面积的雾霾污染,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持续处于重度污染以上级别。 针对这一情况,10月25日,环境保护部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过程专家解读座谈会。 会上,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专家对目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重污染的形势、成因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对当下社会上较为关注的有关大气治理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未来一周扩散条件总体仍不利 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首席预报员丁俊男介绍,10月25日~10月30日期间,除10月26日有所不同外,污染物扩散、传输、湿沉降条件总体上仍较为不利,10月30日前后可能出现严重的静稳天气形势,导致污染累积。京津冀中南部可能会再次出现重度污染过程,局部地区可能出现严重污染。“初步预计,10月31日......阅读全文

京津冀污染水平上升 “桑拿天”蒸高污染物浓度

  昨天(7月4日),环保部通报称,截至6月底,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传输通道城市PM2.5浓度呈逐月下降态势,北京市3至6月,逐月PM2.5浓度均较历史同期值最低。但近期监测数据显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污染水平有所上升。环保部专家组介绍,“桑拿天”、机动车、区域传输等因素推高近期

污染物排放难逃仪器监测 专家详解京津冀重污染成因

  自3月2日凌晨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转差,大范围出现重污染天气。截至3月2日12时,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中唐山为严重污染,廊坊、秦皇岛、天津和北京为重度污染,周边省市也有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出现。  此次京津冀重污染过程的成因、主要来源有什么?将会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应该采取什么后

京津冀PM2.5等污染物环比上升

  昨日,环境保护部发布了11月京津冀区域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等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分别是沈阳、邢台、保定、石家庄、哈尔滨、长春、廊坊、唐山、济南和衡水。   今年的11月份,是我省历史上雾霾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11月,那么,在这

京津冀鲁晋高速ETC将联网 可减少污染物排放

  很多司机对ETC并不陌生,装有ETC电子标签的车辆通过高速路收费站时,直接走ETC通道可实现不停车收费。昨天,记者从首发集团了解到,北京、天津、河北的高速公路两年前已实现ETC联网,下月底,又有山东、山西两省将加入ETC电子收费系统,构建全国第二大ETC联网区域。实际上,ETC提供的

京津冀污染物削减量指标确定 河北减排任务最重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提出“到2017年重点行业排污强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的目标,并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的主要污染物削减量指标逐项分配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及区域内央企,其中,河北省承担的减排任务最重。

京津冀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霾天气将持续

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   中央气象台消息,29日06时发布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   预计,今天白天到夜间,京津冀部分地区的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将达到4~5级,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上述地区霾天气将持续。   北京市气象台已于今天06时发布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首次发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深化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研究项目4日在北京发布成果。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七省(区、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涉及七项污染物、七大类污染源。图片来源于网络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柴发合介绍该项目研究成果时称,七省(区、市)为北

化学性污染的污染物

氨是无色气体,属于低毒类化合物。当环境空气中氨高于0.5~1.0mg/m3,才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建筑施工中,,防止混凝土在冬季施工时被冻裂,人为地在混凝土里添加膨胀剂和防冻剂等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随着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浓度的大量增加。再

土壤污染物的污染防治

1.科学污水灌溉工业废水种类繁多,成分复杂,有些工厂排出的废水可能是无害的,但与其他工厂排出的废水混合后,就变成有毒的废水。因此在利用废水灌溉农田之前,应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规定的标准进行净化处理,这样既利用了污水,又避免了对土壤的污染。2.合理使用农药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

南极科考搜寻有机污染物 帮助探明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

  北半球产生的雾霾,是否会影响到南半球?太平洋沿岸工厂排放的污水,是否会对印度洋造成污染?污染物全球传输机制一直是环境科学界研究热点,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在南极找到。  从“雪龙”号启航那天,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郑宏元就肩负了一个重要任务——每跨越一个纬度,就采集一次水样,靠近人类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