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pedia LOGO WIKI资讯

新研究发现棕色脂肪能控制食欲

一项新研究发现,被称为“好脂肪”的棕色脂肪不仅会在寒冷时产生热量,还能与一种肠道激素“合作”来控制食欲。这一发现有望用于新型减肥疗法的开发。 人体内的白色脂肪主要用于储能,棕色脂肪则主要负责消耗能量来产生热量。此前研究认为,让棕色脂肪消耗更多能量有助于减肥。德国、芬兰和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在美国《细胞》杂志上发表研究说,他们发现棕色脂肪还有控制食欲的功能。 人们在进食时,肠道激素会释放信号,告诉大脑是否吃饱。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促胰液素”的肠道激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他们给饥饿的小鼠注射了促胰液素,小鼠不仅食欲受到抑制,棕色脂肪产生的热量也有所增加;让小鼠的棕色脂肪失活后,再注射促胰液素,它们的食欲则不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这种激素是通过作用于棕色脂肪来传递饱腹感的。 研究人员说,了解促胰液素与棕色脂肪对食欲的调控机制有助于开发新的营养或药物干预方法,以治疗肥胖及相关疾病。......阅读全文

多篇文章解读棕色脂肪研究新进展!

  棕色脂肪是机体中负责分解引发肥胖的白色脂肪的人体组织,期能将白色脂肪转化成二氧化碳、水和热量,同时还能够加快人体新陈代谢,促进白色脂肪消耗。本文整理了近年来科学家们在棕色脂肪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与大家一起学习!  【1】JCEM:增加体育锻炼并不能改善棕色脂肪组织的功能  doi:10.121

Nature:首次证实好坏脂肪细胞的双向互换

  来自苏黎世ETH的研究人员第一次报道了活体中棕色脂肪细胞与白色脂肪细胞之间的转换,这两种细胞可以从一种细胞类型转换成另外一种细胞类型。这项研究以小鼠这种模式动物作为研究对象,为棕色脂肪细胞的起源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这也将有助于研发肥胖治疗方法。   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体内存在两种类型的脂肪组织:

Cell:“吃饱了”?这事,肠道激素和脂肪说了算

图片来源:Pixabay  我们机体含有两类形态和功能截然不同的脂肪: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BAT)。其中,白色脂肪堆积在皮下,负责储存多余热量,引发肥胖;而棕色脂肪会燃烧脂肪将其转变为热量,是哺乳动物保持体温的关键。  11月15日,《Cell》期刊发表这一篇题为“Secretin-Activate

杨晓勇博士Cell解析大脑中的“饥饿游戏”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大脑中一个影响进食的分子过程,控制着白色脂肪向棕色脂肪转化。我们能消耗多少能量,减掉多少重量都取决于这个过程。相关论文发表在十月九日的Cell杂志上,文章的通讯作者是耶鲁大学的杨晓勇(Xiaoyong Yang)副教授和Tamas Horvath教授。  杨晓勇博士

研究发现新一代减肥药物候选靶点

  超重和肥胖及其并发症在世界范围内呈爆发性流行趋势,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且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亟需长效、安全的肥胖预防和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治疗肥胖的药物主要通抑制食欲和营养吸收,但效果极其有限。棕色脂肪和米色脂肪是消耗能量的脂肪,已有很多文献报道,其激活可减轻肥胖引起的脂肪肝、胰岛素抵抗、

自然医学:抑制一个重要激素可减肥

  最近,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的研究人员确定了一个重要的激素,在肥胖者中这种激素的水平是升高的,它可通过抑制棕色脂肪活动而引发肥胖和糖尿病。  棕色脂肪组织,总所周知为“棕色脂肪”,位于锁骨周围,充当身体燃烧卡路里的“火炉”。它也能使身体保持温暖。肥胖者有较少的棕色脂肪,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的活动

研究发现新一代减肥药物候选靶点

  超重和肥胖及其并发症在世界范围内呈爆发性流行趋势,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且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亟需长效、安全的肥胖预防和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治疗肥胖的药物主要通过控制食欲和抑制营养吸收,但效果极其有限。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金万洙研究组多年从事减肥的全新途径——激活棕色脂肪来促进能量消耗的

科学家告诉你如何有效对抗肥胖

  有研究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的超重和肥胖人数已从 1980 年的 857 万上升到 21 亿,其中成年人增长了 28%,儿童增长了 47%。据2013年发表在 Lancet 上一篇关于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显示,在发达国家中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在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  目前在中国肥胖人数已远远超

Cell:肥胖症治疗的新方向

  维持健康体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件容易事,不过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会联手维持能量平衡从而控制我们的体重。负责控制这一精妙平衡的是下丘脑中的复杂神经环路,一旦这些环路出现故障,就会导致肥胖症或者厌食症。   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IDMC的研究人员在十月二十六日的Cell杂志上发表文章,进一步揭

2018年糖尿病专题盘点

  2018年即将过去,年末为大家献上生物谷本年度糖尿病专题盘点,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Nature:利用细胞替换疗法治疗1型糖尿病取得重大进展!胞外基质组分决定着胰腺祖细胞的命运DOI: 10.1038/s41586-018-0762-2  I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会破坏胰腺中产

肠道菌群和人类疾病关联性研究进展

  人体中最多的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还是细胞呢?NO,NO,是机体的微生物!它们的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比例达到10∶1。仅在我们人体肠道中,就含有超过100万亿个细菌,这些细菌有助于人体消化食物,产生维生素以预防食物中细菌所诱发的疾病。  肠道菌群是指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总和,近年来关于肠道菌群的研

瘦素和胰岛素作用于POMC神经元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

  近日,来自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的Tony Tiganis在国际顶尖期刊cell发表了他们关于瘦素和胰岛素作用于POMC神经元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文章首次证明瘦素和胰岛素能够协同作用于POMC神经元驱动白色脂肪棕色化以维持机体能量平衡。  研究人员指出,瘦素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的

加拿大研究发现肥胖基因 称将其控制可抑制肥胖

  据俄罗斯“Eurosmi”新闻网12月16日消息,加拿大科学家发现“肥胖基因”,控制该基因就可以抑制食欲,防止脂肪囤积。  科学家研究发现“肥胖基因”,可对人的食欲、饱腹感以及对食物的满足感产生影响。研究人员称,控制该基因可以达到减缓新陈代谢的目的,从而增加棕色脂肪细胞的代谢积极性。  据了解,

一种在能量代谢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肝脏分泌因子

  2019年Nature新推出的子刊Nature Metabolism正式上线,初看一些刚在线的文章发现文章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即便是看网站界面和论文排版风格也能判定这本杂志未来将可能是重要的Nature子刊,今后或许要直接与Cell Metabolism竞争了。  能量代谢的平衡需要机体全方位精细

Nature:肥胖的真相

  现代女性以瘦为美。最佳减肥的方法就是吃得少,动得多,但是这对于群体水平肥胖来说好似过于简单,科学家们认为减肥的有效策略需要将神经科学,遗传学和行为科学结合起来,多方面入手。  日前,《自然-展望》(Nature Outlook)以“Obesity”为题,介绍了包括肥胖与遗传、肥胖与微生物组、肥胖

科学家研制减肥药片 骗你获得饱腹感防止体重增加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5日报道,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减肥武器——“想象餐”药片。顾名思义,这种药会让你的身体感觉好像已经摄入了大量热量,仿佛刚刚饱餐了一顿一样。  科学家在老鼠身上进行了测试。早期测试结果显示,这种药片能有效地阻止体重的增加,降低胆固醇含量,控制血糖,还降低了不健康的白色脂肪

Nature:阻遏癌症恶病质

  来自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一项新研究,让更有效地治疗恶病质(cachexia)变得前景光明。  恶病质是一种严重的机体代谢紊乱,它发生于近一半的癌症患者中,表现为肌肉和脂肪严重丧失并伴有体重减轻、疲劳和虚弱,这使得患者无法耐受可拯救生命的潜在治疗方法,提升了癌症患者的死亡风险。尽管人

单纯性肥胖与胃动力相关激素的临床观察研究

肥胖患者往往存在胃动力异常,胃动力除受神经系统调控外,还受胃动素( MTL) 、瘦素( leptin) 、生长素( ghrelin) 、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等激素的调控和影响。MTL 可促进胃排空; 瘦素可抑制食欲,减少动物的摄食; 生长素可增加摄食量,刺激胃酸分泌和胃动力,

NEJM:科学家发现肥胖开关 决定储存脂肪还是燃烧脂肪

  肥胖是我们在21世纪面临的最大公共健康挑战之一,目前肥胖影响着全世界超过5亿人口,每年仅在美国一个国家,肥胖相关的医疗花销就超过了两千亿美元,同时肥胖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的患病风险。  最近,来自美国MIT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著名国际学术期刊New England Jou

科学家发现严格餐间断食可改善代谢,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10月27日,《细胞-代谢》上发表了美国医学名校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最新的成果。研究人员对小鼠进行的试验显示:只在每天早晚的特定时间段内进食两餐(不管吃多少也不管吃什么),其他时间严格禁食,就可以有效预防肥胖和糖尿病![1](一只奇点糕说,以后是不是可以放心地早上和晚上两顿自助餐扶墙进出了…

叶克强教授Cell子刊:让你“光吃不长胖”的药丸

  存在于某些植物中的一种分子可在雌性小鼠(而非雄性小鼠)中对抗高脂饮食诱导的体重增长。这种叫做7,8-二羟基黄酮(7,8-dihydroxyflavone,7,8-DHF)的物质被认为是模拟了锻炼诱导的一种生长因子的效应。  由埃默里大学病理学和实验医学系教授叶克强(Keqiang Ye)博士领导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薏米中的金属元素

  薏米又名薏苡、薏仁米、苡米,俗名薏珠子,为禾本科植物薏米(Coix lachryma-jobi L.)的种仁,我国主产地为湖南、广西、河南、贵州等省。作为一种传统药食两用作物,薏米营养成分丰富,据测定,薏米蛋白质含量为18%~21%,脂肪4%~6%,淀粉62%,此外,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活性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