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研究获进展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最明显的是能增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对土壤碳库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国耕作土壤损失的有机碳巨大(约7.1 Pg),退耕还林后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碳损失,而且土壤碳库容量大、周转速度慢、能维持较长时期的碳储藏,因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与土壤碳储量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全球关注。 为了研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固碳效益及动态特征,探讨不同土层深度土壤碳储量的时间动态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揭示影响土壤碳储量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邓蕾在上官周平研究员的指导下,通过对收集到的与我国退耕还林(草)工程(耕地转变为草地、灌丛、林地)直接相关的 135 篇已发表文献数据(包括181个样点844个样本数据)进行Meta-analysis 分析,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国际刊物Global Change Biol......阅读全文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制约因子

退耕地土壤水分综合指标的评价方法

  在我国西北不封的干旱情况十分的严重,尤其是侵蚀严重的干旱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水分不仅是土壤侵蚀过程植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主要影响因子,也是重要的农业水资源。      在干旱半干旱地黄土区,深厚的黄土层(一般厚度达50~200m)蓄积大量的水分形成了土壤水库中的初始条件,也是植被恢复的主要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博士研究生邓蕾与导师上官周平研究员日前发现,总体上来说,大尺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将会显著提高我国土壤碳汇能力。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全球生物变化》。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能增加陆地

任继周院士:退耕还林勿忘“退耕还草”

任继周   “近年来,‘三农’、‘三牧’问题的联袂登场,是草业和农业面临的重大危机。我呼吁扭转观念,打破‘以粮为纲’的思维模式,发展新型草地农业。”近日,在中国草学会草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和《草业科学》创刊3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讲台上,任继周再次畅谈了草地农业的重

土壤养分分析仪对退耕地不同植被特征的研究

在很多的研究中应用现代科技仪器土壤养分分析仪探 讨黄土丘陵区退耕地上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在不同生长状况下对土壤养分效益的影响,为今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建设中植被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以黄土丘陵区 退耕地上主要造林树种(沙棘、油松沙棘混交林地、刺槐沙棘混交林地)为研究对象,对3种不同植被配置类型及其在不

退耕还林(草)工程提高土壤碳汇能力研究获进展

  我国于1999年启动了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工程最明显的是能增加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对土壤碳库影响相对较小,但我国耕作土壤损失的有机碳巨大(约7.1 Pg),退耕还林后能有效地阻止这种碳损失,而且土壤碳库容量大、周转速度慢、能维持较长时期的碳

武汉植物园在退耕地土壤固碳机理研究中取得进展

  由于土壤固碳潜力巨大,增加土壤碳固存被认为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植被产生的凋落物和根系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凋落物和根系的产量与分解,能从“碳输入”的视角,为揭示土壤固碳过程和机理提供重要信息。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系统生态学课题组张克荣博士在张全发研究员的指导下,以秦岭地区

玛纳斯退耕还湿保护环境

  一群白鹭在玛纳斯湿地公园的水面上游弋,不远处,湿地管护员张设林静静地守望着这些生灵。  65岁的张设林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八家户村村民,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他,见证了玛纳斯湿地的变迁,感受着绿色发展给玛纳斯县带来的变化。  退耕还湿成就绿色发展  在阳光的照耀下,中天山北麓依连哈比尔尕

发改委:我国将提高退耕还林补助

  记者今天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实施4年来,退耕农户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退耕农户人均纯收入达5247元,比2007年增加2275元。下一步将尽快出台政策措施,明确适当提高部分退耕还林项目补助标准的具体办法。   统计显示,实施专项规划4年多来,林木保存率保持在较高

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红利逐渐显现

今日的宝塔山披绿装。摄影 张行勇 如今延安市安塞区沿河湾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如今延安市富县子午岭区域的植被景观。摄影 张行勇 陕西省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其境内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干旱少雨,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末,延安市森林覆盖率不到

贵州退耕还林农户获“节能炉”奖励

  1月29日,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玉顶村71岁的退耕还林农户曾杏兰在查看政府补偿兑现的“节能炉”。当日,钟山区农业局对全区近千户退耕还林农户实施生活补偿兑现,每户获得价值600元的“节能炉”。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解决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西部大

延安退耕还林为何自筹30亿资金?

  在全国退耕还林面临新周期的节点,陕西延安决定,自筹资金30亿元,开启新一轮退耕还林。   中国工程院8位院士认为,退耕还林成果需要巩固,生态与粮食可以双赢,应继续推进这项工作。   “十二五”时期,国家对重点生态脆弱区继续安排退耕还林任务。今年,还将统筹安排新的退耕还林任务。

中央财政逾四百亿支持退耕还林

        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2008―2011年,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   据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在全国25个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实施,截至2006年底,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39亿亩,配套实施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2.25亿亩,涉及32

新京报:“退耕还林”存“结构性”隐忧

     “退耕还林”结构性困境的逻辑链,应为“过度消耗资源的经济增长模式→耕地供需矛盾的加剧→退耕还林困境的难解”。   据新华社10月7日报道,2008年―2011年,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462亿元,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面对其时已经呈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退耕“还”出绿色好生活-生态环境连年改善

  “开一片片荒地脱一层层皮,下一场场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饿肚皮。”朴素的民谣,生动地体现了辽宁省阜新市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的生态境况。1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情况如何?日前,记者来到了阜新市,就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和这里的生态变化进行了实地采访。   生态

退耕还林:垦殖史上的重大转折

  漫山遍野,一株株绿色核桃幼树在石头缝里茁壮成长。   “这啥都不缺,就缺土,栽树没有土,就用箩筐背,种植核桃不仅收入高,还能绿化石头山,再不让雨水冲毁我们的家园。”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中亭乡陇碰屯村民唐光阳如是说。   为了解退耕还林成果的巩固和农民生计的改善情况,去年底,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

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造林近四亿亩

今后将重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和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 [科学时报 郑金武报道]10月10日上午,国家林业局举行退耕还林新闻发布会。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指出,到2006年底,已累计退耕还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总计造林3.64亿亩。 退耕还林是我国政策性最强

政策不断推进继续-退耕还林步入新周期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投资最大的生态恢复及惠农项目。截至2012年底,中央已累计投入3247亿元,全国1.39亿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地恢复了植被,共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如今,退耕还林工程面临“政策陆续到期”,新周

昆明计划10年内退耕还林171万亩

  从现在起,昆明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退耕还林171万亩。昨日,昆明市林业局召开“2012年度市级退耕还林工作推进会”,安排部署今冬明春退耕还林相关工作。   昆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杨景先介绍,按昆明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市)区林业部门要抓住节令、抓紧时间,在12月31日前完成20

陕西吴起:退耕还林让黄土山峁再披绿装

  “那时候为了生计,好多人都养山羊。山上的草都被羊啃光了。可怜那草只能长一夜,第二天刚冒头就又被啃了。”在陕西省吴起县铁边城镇,64岁的李文明对16年前的景象依然记忆犹新。  吴起,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总面积3791.5平方公里,总人口13.6万人,是当年中央红军长征抵达地,当时这里还是一个只有七

我国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评估和生态修复评价方面取得进展

  我国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和实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黄土高原实行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政策。这两种修复方式哪一种对于土壤侵蚀的治理是更有效的,需要通过数据去进行评估。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之路探索

霜降甫过,雄浑苍茫的陕北黄土高原上,秋收即将进入尾声,一些未采摘的山地苹果园里红艳艳的苹果,在深秋的树枝上愈发鲜红耀眼,丰收的喜悦洋溢在人们的脸庞。 这是粮果丰收的季节,更是让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老百姓无比激动幸福的季节。 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中美联合研究显示中国生态保护政策成效显著

北京6月17日电 16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报告显示,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报告以中国《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为蓝本,调用了2万多份卫星图片以及土壤、水文和气象数据,

水保所在半干旱区深层土壤微生物变化研究新进展

  退耕还林是修复退化生态系统的有效方法,但往往会消耗深层土壤水分,造成深层土壤干化,这一现象在干旱半干旱区更为明显。目前,尚不清楚造林引起的深层土壤干化如何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功能,这限制了对旱地恢复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认识。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邵明安团队研究员魏孝荣

西宁大通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为充分发挥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的工程效益和投资效益,西宁市水利局专门成立了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验收委员会,于11月中旬完成了青海省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大通县2016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据了解,大通县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涉及该县多林镇和逊让乡的9个行政村,受益人

沈阳生态所在土壤有机碳累积贡献研究中取得进展

  植物碳(叶凋落物、根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输入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导致全球土壤有机碳循环过程发生强烈变化,农田转变为森林被世界各国作为碳减排增汇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关于半干旱地区农田转变为人工林生态系统,地上叶凋落物和地下根系凋落物输入变化如何影响土壤有机碳储量,以及地上

重庆万州保卫林业资源-百姓呼吁继续退耕还林

  据报道,万州地处重庆东北部,是三峡库区的核心,因“万川毕汇”而得名。在退耕还林的过程中,万州区林业面积大幅增长,而每年的采伐指标却只用了不到20%,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退耕还林既让生态变好,又让农民增收,百姓呼吁继续退耕还林。   上午9点,重庆沪江木业的生产车间,工人

成都学者利用双核素失踪技术对防风固沙效益进行评估

  风沙灾害是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该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我国实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减少了“三北”地区的荒漠化和沙尘暴。但由于地面监测资料欠缺,单纯依靠遥感手段难以科学评估“三北”防护林效益。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苏正安利用137Cs和

部分大米镉含量超国标-亿亩受损耕地将休养生息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按照世界药品食品发展的规定,大米的镉含量,每公斤不应该超过0.4毫克。   而据他了解,"(我国)相当部分(大米)没有超过0.4毫克,但是按照国家的标准,超过了0.2毫克的大米,不许在市场上作为农产品流通。"   镉米事件已引发大众

研究在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土壤氮有效性调控因子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研究员王克林团队在西南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氮有效性影响的研究中取得进展。  西南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最大面积的连片贫困区域,是非地带性的生态脆弱带。退耕还林还草是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重要举措。前期的研究表明喀斯特植被恢复初期